|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创造机会。但现实却是那么残酷,毕业却意味着失业,学士毕业回到了起点,研究生毕业在苦苦挣扎,博士毕业也同样面临着失业,甚至是博士后,也会流落街头,为生活而挣扎。
难道千年的古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当下已经失效。文凭这个曾经能改变一个人命运的利剑,已经在江湖中变成钝剑。知识无用论的妖剑在江湖大行其道?
还是让我们把时光倒流,回到1997年,去品味知识这把利剑是怎样一步步变成钝剑,本科文凭是怎样在时光中消失其光芒的。这一年高校开始走向产业化。上大学,部分高校已经开始收钱,免费的午餐越来越少;更为严重的是,毕业后由国家统分变成了国家统分和自主择业。但2001年毕业的大学生90%却找到了饭碗,这时的大学生还相对值钱,其原因在于:一方面高考招录的比例非常小,大学仍然是精英教育,毕业生的整体素质相对较高。随后大规模的扩招,大学招生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一些商人也迅速的捕捉到商机——办大学。一年只要招到1000名学生,每名学生每年交纳1万-1万5,坐地便可以获得高额利润。大学教育迅速的变成了商品,利润成了很多大学追逐的目标,至于责任、国家已经被抛到天外。穷人仍然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民办大学也把目光瞄准了他们,对许多落榜的农村学生进行洗脑,迅速的变成了他们的客户。
经过几年的扩招,本科生出现了五花八门,百花齐放的盛况——函授本科、成人本科、自考本科、高职本科等,几年时间内,本科毕业证迅速的倒下。很多大学生手拿本科毕业证,却发现被大学给上了。走在人才市场,无人问津,毕业迅速的失业。在这样的背景下,985计划、211计划应运而生,大学无形中被分成三流九等,蝴蝶效应也非常明显,985、211迅速的集中了优势的财力、人力、物力、学生生源。垄断迅速形成,优秀的人才迅速的集中到这些学校,本科文凭出现了严格的区分标准,985、211的就业率高居榜首,这些大学的文凭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命运。而更多的高校,却很难就业。面对就业考核指标,普通大学的领导聪明到家,就业率迅速的提升,但现实却是残酷的,这些文凭根本没法改变命运。这背后有社会、大学、学生个人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社会、大学生的责任。
当本科生文凭开始腐烂时,研究生文凭依然坚挺!这一巨大市场迅速了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紧随西方的脚步,专业研究生迅速的出现,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的人,手中也迅速的握着部分985、211高校的专业研究生学位证书,劣币开始驱逐良币。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的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的扩张,但教育者却很少问及学生未来走向哪里,苦读几十年书,到头来,只能流下两行辛酸泪,混迹于草莽普通江湖,苟且的活着。
不知道文凭会不会流泪?当教育产业化、商品化后,文凭已经改变命运越来越难,苦读20几年书,学而忧则士离自己越来越远,基本的生活保障成了问题。
文凭再难改变命运!大多数本科文凭,文凭已经开始成为水中花镜中月,维持生计的文凭已经开始流浪沙漠,研究生文凭逐渐让人伤感,博士文凭也在迅速贬值。
文凭还能改变命运吗?无背景无钱的有志之士,还有立足之地吗?如果有,在哪里?有多大的比例?教育部门有责任吗?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的路在哪里?本科生、研究生的责任、道德、良知在面对生活压强时,他们的出路在哪里?大学何时能关心自己所制造的商品,能否在市场中流通,流通过程中,能否像苹果手机一样有坚挺的价格。
教书育人的理念有多少人在坚持,教书这个良心活还有多少人真正在苦做,浮躁的人心,规模宏大的大学校园,在市场经济中能否回归大学之道。何时知识分子能安静的坐下来,家事、国事、天下事,他们能否事事关心。知识分子不再为生计发愁,不再做假帐,安静的做学术,承担起这份良心活。
何时,大学文凭不再贬值得那么快,让大多数人能看到希望,还能改变命运?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