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位发言的是小影,说她在幼儿园时遇到一孩子,十分顽劣好动,影响课堂纪律,基本不配合老师,“很不听话”。他还老是挂着一长串鼻涕,常常扯过别人的袖子来擦……老师常常罚他单独坐,上课也不理会他。但他作业却积极,虽然不听课,完成质量也不错。老师时不时训斥他,小朋友们对他也特别,他只要动别人一下,小朋友就大声报告:“某某打人了!”可是同样的动作,如果是别的小朋友则相安无事。
小影认为小朋友这样带着歧视的目光看他,是受了老师的言行影响,作为教师应该对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一次早操时,这孩子又被晾在一边,小影和他交谈,见他鼻涕又流出来了,柔声告诉他以后可以带上纸巾或手帕,不要用别的人袖子擦,并拿出餐巾纸轻轻帮他擦去鼻涕。小影说,那一刻,小男孩看着她的目光特别温柔,让她的心为之一动。而且,一整个上午,他对她的要求都很配合,“特别听话!”
这也让我的心为之一动。一个小小的动作,打开了孩子的心灵之锁,因为那一刻,她真心地、全身心地关心着他,对他好,为他好。而孩子也希望得到成人的认可,怕失去这样的好老师。
我对小影说:“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个孩子的心灵都有一把属于他的钥匙,你找到了开启他心灵的钥匙!祝贺你,你很棒!”
让小萍记忆深刻的孩子,也是很不听话的,老是这踢踢,那打打,搅得四邻不安。老师罚他去大班,一般小朋友对离开自己班级是很害怕的,他却是很乐意去,因为他哥哥在大班,哥俩感情不错。有几天,他被老师“驱逐出境”后跑去和门卫大爷聊天,挺自得的。可是老师告状了,他的父亲抬手就是一耳光,不让他再去找门卫,于是,又看到他孤零零地坐在门口,坐立不安。
小萍问:“别的老师都说他有多动症,他是不是真的有多动症?因为家里没什么钱,就没带去看,反正如果老师告状,父母就是一顿打骂。”
我听了直揪心,对学生说,多动症是医学名词,要符合各项指征才能做出判断的,不要轻易对好动的孩子下定义。何况,许多案例显示,即使是多动症往往也有其心理原因,真要治疗不是单靠吃药就能解决的。从刚才所述情况看,这孩子显然是缺乏交流,缺乏关爱,他会乐意去找哥哥、和门卫大爷交流就可见一斑。他对其他小朋友的“骚扰”以及与老师的“作对”,很可能是渴望交流,引起关注,只是他不知道如何以温和的方式去表达、去沟通。但是,成人恰恰剥夺了他最需要的!老师将他与同龄人孤立,家长甚至以粗暴的态度剥夺了他与门卫大爷的交流,也剥夺了他从中感受的温暖与乐趣。本该予之,反而夺之,治什么病?手中本有“良药”,却抛弃了,换为毒药!成人没有从心理上去帮助他,反而扣上“多动症”的帽子,这又是一重心理伤害,可谓雪上加霜!简单地扣帽子最省事了,掩盖的是成人的粗暴与不负责任。他爱踢东西,会不会也可能是在“腿的敏感期”时没有得到满足呢?这都需要成人更多的关注与辨析才是!可事实令人遗憾。另外,家长为什么打他?一方面有“恨铁不成钢”的焦躁,另一方面,是觉得孩子的表现让自己丢了面子。所以,真正有“病”的是家长,老师也要改变。如果与这样的孩子和家长沟通,一定要注意:当着孩子的面,在家长面前多夸孩子,即使要指出孩子的不足,也别忘了在说出缺点之后多说孩子的优点,“一个巴掌一个枣”,甚至两个枣、更多枣,可还记得“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的实验,对每位老师都是警示啊!老师和家长看待孩子的眼光影响有多大!
第三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小芳班上的孩子,特别沉默,似乎也迟钝,什么都不会。他不会穿衣服,不会叠被子,小芳想教他时,保育员说不要教他,他学不会。事实是,小芳耐心地教他几遍他就学会了。小芳觉得,其实不是学生不会,是老师放弃了他。是的,有些小朋友只是某方面能力发展得比同龄人慢半拍而已,给他时间,他会成长,能赶上同龄人。还有的学生只是内向沉默,而不是智力问题,甚至有可能是心理症结呢?老师们千万别简单地下判断。“学不会”,与其说是反映孩子的能力,不如说是老师们让自己轻松的借口。当然,老师也很辛苦,面对那么多个性鲜明、状况百出的学生,顾不过来了。但是,即便你顾不上,也别给别人扣帽子,不要忽视与歧视。有时候,只是一个专注的眼神,孩子就能感受到你对他的关注。
小敏诉说了她的郁闷。她说:“有些小朋友真坏,上课时我读错了一个字音,他就大声嘲笑老师读错了。有一次我不留神又出了个小小的失误,小朋友又当场嘲笑,让我很难受,下不了台。”呵呵,我说,我注意到你用了两次“嘲笑”,这说明是你自己感到了被嘲笑,感到难堪了,不好受。其实,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老师也不是神,犯错误很正常。我们不是常对小朋友说“有错就改就是好孩子”吗?人在试误中成长,老师也一样,所谓“教学相长”嘛!有人指出错误是好事,不然孩子们都跟着学错了岂不是更糟?所以,如果是我,我会大大方方地说:“哎呀,老师说错了,谢谢你告诉我,老师这就改过来。”换位思考一下,当你看到老师大方承认错误并感谢你时,你会觉得那老师没面子吗?不会的,反而会更加敬重。所以,你认为“被嘲笑”,其实是你自己在责怪自己。如果你能坦然面对自己的错误,小朋友是出于什么动机就不重要了。何况,幼儿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示范作用,老师正视错误、知错就改的态度本身也是一个好的榜样,于孩子、于自己都是好事。——还会为自己犯错误而不好意思吗?小敏笑着摇摇头。
一堂课,四个事例,涉及了孩子、家长、老师,孩子就是在大家一起营造的氛围中成长。每个人言行的背后,可能有更加真实的心理,老师要善于透过言行表象捕捉真实的心理,洞察孩子的心灵,并用适合的方式与家长沟通合作。
每个孩子都有个性,也都有适合他们个人特色的成长之路。“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成人细心观察这双脚,编织一双合适他的鞋,是为了呵护这双脚自然地、健康地成长,迈开大步踏出他自己的路,而不是“削足适履”,用自以为是的“鞋”来矫正孩子的脚。教育专家李跃儿说:“孩子在6岁以前必须固执。”建议未来的老师们多看几遍《音乐之声》,多琢磨孩子们的表现与心声,多领会玛丽亚对孩子的理解与态度,相信能受益良多。
另外,我总觉得,成人常常担心孩子不加以管教就会学坏了或是不成才,这种担心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其实折射的是成人对自己的不信任。
最后,引用李跃儿在《谁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一书中的话作结:
“孩子如果想按照自己内在的密码形成那个独特的自己,就必须有一种天然的坚持力,不受任何人的干扰,坚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探索这个世界,才能保证自己的计划不被打扰。……固执才是孩子形成自己、不会成为他人的保证,所以固执的行为是孩子自我保护的行为。如果你的孩子是固执的,说明他是一个很棒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很乖,你就要当心了。”
“对一个孩子的信任,跟相信一个桃核只要给它水分,一定会长出一棵桃树,一定会开出桃花,结出桃子一样,相信的是一种生命状态。我们只要相信孩子是一颗种子,相信孩子一定会按照一定的自然机制去发展,就不会把自己的焦虑传导给孩子,就会让孩子去发展自己。如果我们不相信婴儿会长成一个成人,我们就会用我们能想到的所有方法去扭曲儿童,最终破坏他们的自然发展机制,使他们受到身心的伤害,为他们一生带来痛苦。……很多有关自尊心低落和缺乏自信的问题都源于父母不按孩子天生的形象接纳他们。……我们首先得相信孩子的特质,然后才能够不断地付出,等待着孩子长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