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歌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ezi11 带着微笑,欣赏路上的风景~

博文

打个滚去?

已有 3320 次阅读 2012-3-12 23:09 |个人分类:绿野|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儿童, 春天

周末带五年级的小朋友们外出探春,孩子们如一群小鸟般欢呼雀跃着扑向草地,打滚、玩闹,嘻嘻哈哈兴奋极了~ 哎,可是带着任务的哦,得去发现春的讯息~ 于是,小鸟们开始三五成群地去探索这片看似寻常的草地了。冬的寒意未尽,草地大部分还是枯黄的,但已有小片的绿色冒了出来。女孩们矜持些,蹲在地上收集标本;男孩们就花样百出了,有的整个人趴在草地上拔拉着小草,有的跪在地上厥着屁股弄着一只刚苏醒的小蜗牛,有的三下两下蹭上树去,“快下来!”安全第一啊!时不时从不同的方向传来尖叫:“呀!好漂亮的花!”“快来看啊,这是什么洞?”“啊!蜘蛛窝!”一群人蜂拥而至围着一块被掀开的石头,小虫们正慌张地四处乱窜。经仔细辩认,嗨,不是蜘蛛,是大肚子的小蚂蚁,它们被吓着了!轻轻地把石头放回原处,别破坏了它们的家哦~ “老师,为什么这树姜的叶子背面有一点一点的东西?”嘿,这小子又上树了。树姜?这名字很形象很有想象力,可是NONO……我还没开口呢,小麻雀们已经七嘴八舌叽叽喳喳地猜测开了:“是蝴蝶卵!”“是小虫子!”“都不是,就是灰尘。”“胡说!灰尘排列得那么整齐吗?是寄生虫的蛋!”说着还退开了几步。“呵呵,这是寄生在树上的一种蕨类,叶片后的小粒是它的孢子囊,就靠它繁殖啦。蕨类植物的历史可比人类还长呢。”“哇!”惊叹的声浪中我努力搜索着大脑中的所有库存,但是远远不够!时不时有小鸟高举着他们的发现飞奔而来:“老师,这是什么花?”“老师,这是什么草?”“老师……”我恨不得自己的脑子是一本厚厚的植物图谱。可是,除了芨芨草、犁头草、马兰等少数草之外,大部分都不认得。没辙,只能遗憾地回答:“抱歉,我也不知道它的名字。不过不要紧,重要的是发现它的美,每一种花都是很有个性哦!”“个性?”可不是吗?这片草地上的花儿草儿们虽然小得不起眼,却都十分精致,你得睁大眼睛认真端详才能看清每一片花瓣渐变的色彩,每一丝花蕊的形状,还有花瓣排列的对称美。你再闭上眼睛摸一摸,闻一闻……

“老师快来啊,好大一丛三叶草!”又有侦察兵报告新发现。“哇,酸酸草!叶子可以吃的,很酸很酸,底下的根像小萝卜一样!”一只小馋猫立即分享了他的心得。“这三叶草的形状像三颗心聚在一起……”好思考的小女孩若有所思。我说:“据说能在三叶草中发现四叶草的是幸运的人哦!”小朋友们立即围在桂花树下仔细地寻找。没找着,但是孩子们总是善于制造快乐,他们很快开始比着谁发现的三叶草最大!还有人又发现了一朵小花十个花瓣围成一轮小太阳,还有一种小草的叶片一层层聚在一起倒像绿色的小玫瑰,又有人发现大樟树苍老的树皮上披着苔藓的绿绒毯,走近了观察,上面还长着一根根细如毛发的小枝呢,“像微型的森林!”呵,从细茸茸的苔藓上看到森林,真如那首儿歌所唱:“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

“好啦,要打道回府啦!”

“不嘛!老师讨厌!”“你不是说我们可以打滚的嘛!”“就是就是!”

“你们不是打过滚了吗?”

“不行!不够!再让我们打一次滚吧!”

“哈哈,好吧!”

又是一阵欢呼。眼尖的孩子发现不远处有一个斜斜的草坡,像发现新大陆一般大呼小叫地飞奔而去!瞬间,男孩们就滚上了,女孩们开始还犹豫着怕弄脏了衣服,很快也禁不住诱惑舒展了身子滚下去,当然,没忘了戴上羽绒服的帽子包着头发。还有一小姑娘望着伙伴们快乐地滚,小声说:“我不敢……”“呵呵,干嘛不敢呢?”“我怕……会痛,怕撞到树上去。”“呵,不怕,戴上帽子试试!”她小心翼翼地滚了下去,很快又笑嘻嘻爬上来继续滚,两次,三次……小熊猫们尽情地打着滚,笑声响成一片。哎哟,这位小朋友穿着棉质大衣,背上沾满了枯草的断茎,像长满了刺。“哈哈,你是我今年春天看到的第一只刺猬,要不要拿几个苹果扎在背上?”他憨憨地笑着,小脸蛋红扑扑的像苹果。

站在旁边看着他们,我也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滚下坡去!可是,但是,然而,哎嗨,俺是成年人了!这来来往往的人都看着呢!我得注意留心他们的安全呢!找着各种各样的理由,按捺着心中的小兔子,我不无羡慕地看着小朋友们,最终也没有勇气在草地上打个滚。

其实,打个滚又如何呢?

科研工作者们,能叫得出许许多多生灵的名字,熟知它们的前世今生,深入研究着细胞、分子、嘀哩嘟噜,能不能也舒展了自己,尽情地欢笑着在草地上打滚呢?

 

歌曲链接:http://www.1ting.com/player/d3/player_10908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0449-547094.html

上一篇:野性的灵魂
下一篇:让鲜血,绽成一朵不凋零的花
收藏 IP: 222.78.237.*| 热度|

2 李双双 杨月琴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0: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