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情商网熵田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gang 数字之美,美于形式,更在内涵。

博文

读《大地儿女》:华人楷模–杨正民

已有 9741 次阅读 2012-1-29 19:53 |个人分类:巴西人文|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华人, 子女教育, 巴西利亚大学, 杨正民

(李伟钢)本文最初写于 1998 年,发表于台湾老古文化 2001 出版的杨正民一书《值得深思》。十多年下来了,杨教授的子孙们遨游哈佛耶,领军精英企业。这些成功典范正是杨老子女教育的精神体现。伴随着子女成长的各个阶段,笔者每次遇到新的问题,会把《大地儿女》和此文拿来出来翻一翻,每看一次,都有新的感受。 科学网内不少博主对子女教育多有探讨,体会颇深。笔者把此文重新整理一下,加上杨老的新照片,放到博客上,旨在和大家共勉,与天下可怜父母共揣一颗心,看着孩子们堂堂正正走向社会、幸幸福福投入生活。

    来巴西利亚大学之前,听国家太空研究院(INPE)同事周瑞博士介绍:那里有位华人教授,著有《大地儿女》一书,很值得一读。说实在话,快四十岁的人了, 很难再崇拜什么名人。由于周大姐是那么认真,不免对其人其书产生好奇。在新的工作刚刚就绪,第一项社交活动就是拜访电子系杨正民教授,想借书一读。

    记得初读《大地儿女》那天,是个周六。置身于Colina教师公寓里,周围是那么宁静。作者朴素的笔锋、细腻的叙述,呈现出一幕幕真实感人的人生书卷。本出于消遣,随意 地看看,带来的竟是心灵的震动及对人生观新的理解和注释。难怪柏杨先生在卷首仰天长叹,质问上帝,为杨夫人的不幸遭遇打抱不平;也难怪司法界老人史锡恩先生也不禁满篇赞美之词地称杨家为扬名海外中国第一家;更有张东哲老夫子书海拾贝,诚心向社会推荐此书,向世人评价赤字之心的存养 ”... 。掩卷静思时,已是凌晨三时了,竟毫无睡意,便理一理思路,提笔疾书。将所看的、所想的,写给当时还在大陆探亲的妻子和孩子们以及父母兄妹们 ...

   

    日常生活中的杨正民教授,人如其文。一年多来的相处,深感来到巴西利亚的最大收获不仅是得到了终教职,更难得的是结识了杨教授这位长辈、良师和益友。按年龄和经历来说,与杨老应该是有不小的代沟,但事实上,细细品味杨老一生的所作所为、思维方式、对人生的独到见解等等,有太多值得现代人深思和借鉴的东西。遗憾的是,从他身上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的美德正被不少现代人忽视、遗忘。不夸张地说,每次与杨老接触、谈话,都有不同的收获。这里,我们仅就触动最深的两三事,如杨教授是如何爱心教学、勤奋耕耘,桃李遍天下的;如何大智若愚,刻苦创业,走向成功的;以及他退休后还致力于推进中医事业的振兴等等。算是对《大地儿女》一书的拾遗补缺吧。同时,让具有爱心,尤其是让知识分子朋友们来体会华人楷模的份量而共同受益。


 

                                             杨正民教授于2010


    爱心教书 勤奋耕耘


    杨正民教授教子有方、爱心教书事例,在《大地儿女》中的“巴西利亚大学”和“孩子们的成长”两文及唐孔莜芳女士、张东哲等的评论中均有介绍。然而,笔者更是从杨教授处亲身体会到作为大学教师,示爱于教的重要性和成效。刚来到巴西利亚大学,97年第一学期已开学数周。系里希望我接研究生课的同时也上本科生课。有上课经历的朋友们都知道,对于华人学者来说,在非中文和非英文国家,本科生的课要比研究生的课要难上。本科生们都希望用母语(巴西是葡文)讲授。虽说已搞了十几年科研,但上本科生的课,心里还是不踏实。于是,就去请教杨教授。

 

    杨老高兴地说“给本科生上课好啊,二十来岁的孩子们更可爱”。他又诚恳地指出:“教书是要育人的,只管教书不管育人,书是教不好的。教书育人必须要有爱心,否则你上了课就完事了,学生提了问题你嫌烦,能把书教好吗?”,并说,“要言教,更要身教,身体力行的显出爱心来。如上课时讲慢一点,讲细一点,要求严格一点,辅导耐心一点等” 。以及,“不怕葡文讲错,如果悉心教,学生们是不会在乎的”。 的确,按照杨老的办法,每次上课时,葡文讲错了,学生们都争着帮我纠正。即使对学生要求严了点,考题难了点,只要能诚心诚意帮他们克服困难,学生们会更亲切,更佩服和更敬重老师。由于杨老的悉心执教,第一学期下来,学生们也推选我为模范教授,并出席了他们的毕业典礼。我们系主任高兴地告诉我,她来系里工作 十四年,也被选上两次。


    杨教授有弟子两千。几次同杨老外出,都遇到他的学生前来向教授致意。这些昔日的学生,无论地位再高,总是毕恭毕敬地向杨老介绍叫什么名字、是哪一年哪班的学生,现在在哪儿工作。记得有一次,杨老一位学生专门带着全家到我们面前,向其父母介绍:“这就是我常提起的杨教授,我上大学时,他劝我晚点找女朋友;读研究生时,劝我晚点结婚;去美国读博士前,又劝我晚点要孩子” 。讲得其父母笑着称赞杨老是“父母教授”。他还有一个学生叫马努奥(Manuel),因患小儿麻痹症,四肢弯曲,严重残废,是坐轮椅上学的。杨老在教学辅导上都给加“小灶”,且常鼓励他“身残要志坚”、“有什么不懂就要问,我在楼上办公,你让同学叫我,我一定会下来的”。该学生感动得泪流满面,紧拉着杨教授的手不放。他发奋图强,努力上进,有时提的问题很深奥,杨老说“真是教学相长,对我促进很大”。后来,该生以全A的成绩毕业,创造了工学院的历史纪录,被巴西总统府聘入技术室任工程师。杨老退休前,在巴西利亚大学教的最后一届学生毕业时,学生们联名写信致意,称杨老是他们心中最敬重的教授。在西方国家,自视为天之骄子的电机系学生这种发自内心的活动,的确少见。

 

    大智若愚 文人致富


    种种社会原因和个人因素,不少教书人都一生清苦,甚至贫苦潦倒。即使学有所成,而收入颇丰的名家学者也鲜有称富一方的。杨教授一介书生,却令人难以置信地创业成功。一次我们拜访杨教授,谈及家庭琐事。因膝下几子,又接一方老人来同住,而当时大学老师薪水不高,不免为家境担忧。杨老却不以为然,诚心劝我们:书要教,学问要作,但首先要把家治好。有钱让孩子上好学校,为老人治病养老。他又介绍道,这么多年来,他养育四个孩子,接母亲和弟弟一家来巴西移民,同时还接济大陆、台湾两地的亲友们。几乎年年都回大陆、台湾和美国探亲,仅凭一份教书的薪水是绝对办不到的。关键在于要会理财置产。

 

    说话间,他从书房拿出一叠泛黄的稿纸来。上面记载着杨老在巴西利亚的创业发展史。四十年前巴西迁都巴西利亚时,一切处于建设、开发中。在《大地儿女》的“巴西利亚大学”一文中,杨老介绍了他在学生宿舍生活那三四年,是他与学生相处的美好时光,也是他们创家立业的黄金时代。他将每月的工资分为三份:一份邮寄家里为妻儿生活之用;一份为自己的生活开支;一份近500美元,足够分期付款在湖边住宅区买一块八百平方米的宅地。这位来自中国豫鲁交界边远地区的农家子弟深知土地的价值。这期间,他竟一口气买下了23块宅地。按目前市价,每块可达十多万美元。若不是靠卖出这些土地的话,与其夫人佩兰女士赴大陆等地14次探亲,及接出十多位亲属来巴西定居的愿望,以及后来孩子们都在美国留学有成,单靠菲薄的工资,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


    在听杨老介绍的时候,从他那坚定的目光和刚强的语句中发现了多少珍贵的东西:博大的胸怀和集腋成裘的方略。他说“饭要吃得饱、吃得卫生、有营养;衣能遮阳保暖、整洁就行,决不能奢侈浪费。钱要合理的增值,认定方向,见好就收”。“平时忙于上课和科研,周末分出时间来看看报纸,了解未来市区发展计划,再到市内各去溜达一番。尤其是新开发的地区,刚买到的房地产市价很低,若干年后,电到、水到、马路到,价格就会几倍、几十倍的增值。这种投资安全、公平又不用太大精力”。有人可能说那是几十年前才有的机会,他却认为机会什么时候都有,就看你能否观察到和把握得到。在不动产投资方面,大智若愚的杨老是很成功的。“作为知识分子,不仅要有科研教书的能力,还要有经济头脑和持家能力”。这就是教书有成、经济富裕的杨老给我们的启示。


    杨教授的无形投资:教育子女的成效,更为宏观。四个儿女均事业有成:在联合国世界银行任卫生部门主管的大女儿一鸣;在哈弗大学医学院任主治医生、教授的二女儿化宇;在纽约洛克菲勒大学从事研究工作的大儿子定一和在康乃尔大学任主治医生、教授的小儿子北恒;这四位双博士包括杨老在内,都在诚心有效地为社会服务,为人类造福。


    杨正民教授于19986月, 作为特约顾问,到苏州参与中国针灸专家学术会议。这是杨老与台湾长庚大学等单位合作,为推进中医科学化进程的一项活动。杨老在长庚大学等单位的支持下,首先从弘扬祖国遗产,中医科学化、规范化入手,开展一系列科研活动和发展计划。已届七旬的杨老还亲自随团赴中国大陆、台湾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吸取各地中医发展经验和成果,为开展癌症、肝病、中风、糖尿病等几十种疑难症的研究攸关呼吁、奔忙。

 

    目前,杨教授已完全退休,上图是2010年他参与公益品加工与其他志愿者同仁的留影。愿杨老安养天年,健康长寿。

 

1:杨正民,《值得深思》,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湾,2001

2:杨正民,《大地儿女》,星光出版社,台湾,1993

3杨夫人佩兰在含辛茹苦将四个孩子供养到大学毕业,送上社会后,在一次例行体检时,因医疗事故,不幸成为植物人至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52078-532521.html

上一篇:博客话语权的第三次分配:百度搜狗谷歌和搜搜的收录快照
下一篇:选议员笑星不认字 遇奇案法庭传面试
收藏 IP: 164.41.33.*| 热度|

4 罗帆 房松 吴吉良 sunxiaofei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