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几天参加一个全国的学术会议,结合以前参加会议的经历,有些感概。国内举办的会议有一些特点:
出席会议的领导、学术带头人很多,主席台就坐的也是他们,大会报告和主题报告的也是他们。但是从他们的学术报告里收获的很有限。我总结一下:
(1)这些报告的特点往往是从全国或很广很大的角度来讨论问题,讲的是大道理、普通理论,少部分能结合实际,特别是与农业或生态有关的主题。很多内容实际上在重复教科书的内容,听众听了昏昏欲睡。
(2)记得2006年在北京参加一个国际会议,两个院士做大会报告,英文讲得不怎么样,内容完全是大道理,讲完竟然没有一个提问,太尴尬了。接下来的外国人和年轻学者做报告,有实际研究案例,得到许多新颖的结果,与会人员纷纷提问,讨论气氛热烈。
(3)这些领导或牛人做报告制作的PPT水平实在太有限,而且有些有照着念,经常超过规定的时间,从而影响下面被告人的时间,更不用说有时间讨论了,效果可想而知。
(4)与之相反,许多年轻学者的报告大多有实质性结果,内容新,讨论气氛热烈,可是他们的机会太少。
因此,除了某些会议外,实际上我是不太喜欢参加国内举办的学术会议。论资排辈严重,年轻人没有得到多少展示的机会。再联系到一些学术团体的负责人,有的两鬓斑白还不退位,搞得下面的年轻人上不去,学会死气沉沉,没有发展后劲。如果这些学术气氛不改变,学术进步很难有大的作为。
而参加国外的学术会议则感觉要好很多:
(1)不管你多牛,在规定的时间目前人人平等;
(2)除了特邀报告之外,会议的报告者主要从论文提交中筛选,不是论资排辈而是凭水平而说话,讨论气氛热烈;
(3)会议的主要内容学术性强,内容新颖,官话、套话很少,听众也不会开一天走了一大半。
(4)重视墙报的作用。国内会议除了口头报告外,墙报很少。
因此国内每年举办那么多的学术会议,组织单位花了那么多的钱,参会者又花了那么多的旅费和会议费(还包括旅游费),到底对促进学术交流能起多大的作用呢?如果这些钱用在真正的研究上,又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呢,我也不知道。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12-3 00: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