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考研复试的时候,考生期望考上心仪的学校,导师希望招到合适的学生。但结果往往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因为科学网上的博主很多都是研究生导师,那些没有招到优秀学生的大牛小牛在网上少不得一顿抱怨,尤其是对来自所谓的“考研基地”学校的学生更是深恶痛绝。对于各位导师来说,如何招到称心如意的学生是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可是我总觉得,各位名校导师对待一般高校学生的考研看法离我们和谐社会的期望有偏差,下面说说个人看法。
首先,一般高校学生考研的时候具有名校情结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即便这不是一个好现象,错误也主要不在学生,板子不要打在他们身上。众所周知,我国的高考制度在录取的时候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因此就出现了教育发达的省份有些学生成绩很高,但是无法进入心仪的大学接受合适的高等教育。他们没有心随所愿以后,进入所谓的“考研基地”高校就读的时候,通过考研来改变命运就是他们自然而然的选择。另外,每个人都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权利,一方面研究生考试没有地域限制,另一方面名校研究生的身份是求职最好的敲门砖,因此一般高校的学生想通过考研来改变命运也都是合理的选择。
虽然学生没有错,但是一旦一般高校的学生进入名校就读研究生,他们的专业能力、教育水平等诸多方面却不能令导师满意。尤其和名校的本科生相比,前者的平均水平往往不如后者,极端情况上导师甚至会招到只会考研,不会科研的极品学生。这里面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本来一般高校和名校的教育水平就有差距;另一方面是一般高校的学生为了考研,往往会放弃一些与考研无关的专业课学习,使得有些学生只会考研考的知识,其他东西都不会。在这种情况频频出现的情况下,名校导师们对一般高校的考研学生有看法很正常的。毕竟他们是研究生教育的实施者,学生质量越高他们培养起来越轻松。相反,遇到“朽木不可雕”的学生,哪个导师也不会有好心情。但是因为一般高校的学生读研究生后总体水平较差而在考研复试的时候给这些学生设置更大障碍,甚至个别学校和个别导师歧视这些学生的做法是极端错误的。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我们都必须承认和认识到: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在整个教育的各个层次和阶段都没有很好解决。这是个大问题,既有体制上的也有国情上的原因。对于一个个教师个体来说,从幼儿园到大学的选拔性考试大家都无法参与,你要培养的人都是别人帮你选拔的。而在研究生复试阶段,广大导师实际上是有选拔自己所教人才的权利(可能有些时候是部分的权利)。因此,与其抱怨学生、歧视学生,倒不如导师们行动起来,在研究生复试的考核环节多下些功夫,尽量全面地考核学生各方面素质,把适合于名校培养的一般高校本科生选拔出来。
尽管研究生复试应该充分考核学生各方面能力,同时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竞争环境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往往不尽人意,在导师层面、学校层面歧视一般高校学生(或者外校学生),保护本校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却屡见不鲜。我觉得这方面的主要原因是出在学校和导师身上,老师们一般很忙,因此复试的考核实际上都是很不充分的。即便是学生是从考研基地里面出来的,可人家四年寒窗苦,你10分钟到20分钟就考核完了,这么短的时间能考核出学生的真实能力和水平吗?因此,名校的相关部分和导师不应该抱怨,更不应该责备和歧视,而是应该适应目前的考研形势,建立恰当和充分的复试考核制度。并且这种制度如果能实现,通过传导效应,考研的一般高校本科生也会懂得专业素质的重要性,从而反向提高了这些学校的高等教育水平。
总而言之,一般高校学生的考研名校情结没啥错误,但是这种情结增加了名校导师们选拔和培养人才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不断发酵的歧视一般高校本科生的行为和态度是值得警惕的。作为高校里的一分子,以前我自己也觉得一般高校学生即使考研到名校以后,他们的各个方面也不行。现在自己客观的想想,还真的有些惭愧。一个群体如果想受到社会的尊重,这一群体的道德水平就必须要在整个社会的平均水平之上。因此只有拥有“医者父母心”的医生才会受到尊重,只有“有教无类”、传播社会公平的教师群体才是我们整个社会的“灵魂工程师”。只要整个选拔过程是公平合理的。如果哪个导师招到了一个不太满意的一般高校本科生,经过导师的培养,这个学生达到了名校研究生的要求,无疑这个老师为社会作出了更大的贡献。在这个意义上讲,与其抱怨学生水平差(好多导师都是这么看待自己研究生的)不如多辛苦一点,踏踏实实的努力去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善莫大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4458-559093.html
上一篇:
Dynamical Modeling of Collective Behavior from Pigeon Flight下一篇:
确定性的随机化网上购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