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gu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wguo

博文

血统, 基因与天才 精选

已有 7608 次阅读 2008-7-23 17:26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国人似乎对家族/血统有着超乎寻常的兴趣和关注。 新闻媒体经常有“孔子xx代孙”或 “河东柳宗元后裔如何如何的报道, 尽管这些后裔常常和寻常百姓并无二致。去年纪念徐光启、利玛窦翻译的<<几何原本>>发表400周年, 也有关于徐光启13代孙抑或16代孙的澄清。 这种兴趣和关注, 不排除出于对天才/名人的崇拜,但也有可能是源于这样的信念: 一个人的聪明才能可以通过基因遗传给后代。国人的”龙生龙, 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之说亦折射出此一信念。国内一些“名人精子库的出现恐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这一个信念.

 

然而, 一个人的聪明才能与其成长环境(包括其胚胎发育的环境)密不可分, 且聪明才能的充分发挥又与机遇常有不解之缘。即便聪明才能完全由基因决定(对此迄今尚无任何科学证据),则这些基因往往会在传宗接代过程中消失殆尽。 事实上, 由于每个人的基因组一半来自父(或母), 作为徐光启的第13代孙,其所继承的徐光启的基因组仅为1/2131/8192, 或几近万分之一. 这也是第13代孙继承到徐光启某个特定基因的概率.如果假定聪明才能由多个基因决定(完全忽略环境因素),则此概率将更小.例如。第13代孙同时继承到徐光启某两个特定基因的概率为1/213x1/2131.5 x10-8. 而孔子第76代孙继承到孔子约3万左右个中至少一个基因的概率大致也只有1-(1-1/276)3000030000x1/2764x10-19, 远远小于中任何体育/福利彩票大奖或被雷击中的机率。从实际意义上来说,孔子第76代孙与孔子的基因相似性与街上任何一个人与其相似性并无很大的差异。

 

而这些计算尚未考虑到这样一个重要的事实:一个基因的表达程度往往取决于来自父亲拷贝和母亲拷贝的组合。而来自父(或母)亲的单份拷贝往往不能决定基因的表达程度的高低。所以, 即便天才仅由一个基因完全决定, 则其子代亦为天才的可能亦非100%, 更遑论多个基因及环境的因素、抑或13 76代孙了。

 

此外, 这些计算是基于“基因组不发生突变或改变“这样一个假设。而基因突变,自发的或诱导的,是一个确凿的生物学事实,也是进化论的一个重要基石。尽管每个DNA序列发生突变的机率非常之小 (10-8~10-7), 但由于人类基因组的巨大(~3x109DNA序列),子代的基因组或多或少会和其亲代(即其父母)的基因组有些差异。而如果这些细微的差异恰好发生在决定智力的基因之内(假设这些基因存在的话),那么即可解释为什么某个天才老子的儿子可能智力平平,而某个普通农民的儿子却会智力超群。而最近几年研究发现人类染色体的数目亦具多态性。这些多态性的起源,传递的稳定性,以及在决定人类诸如智力在内的诸多性状的作用等等尚需大量的研究。

 

       的确,人们可以通过设计各种方法来保存一个家族的财产并使之顺利传至下一代或某一特定的子孙。然而,迄今尚未有任何方法可以100%地保证将自己某个特定的基因传至某特定的子孙。将来恐怕也不会有. 这就是为什么某个特定的基因往往会在传宗接代过程中消失殆尽的原因.

 

当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完成以及对基因功能及调控的进一步研究也已充分揭示一个人的DNA并非其最终归宿: 最终决定基因表型(即人的某些性状如才能――如果这些性状的确是由基因决定的话)和基因功能的, 不仅仅是基因型(即所拥有的基因),更多地还牵涉到基因的转录、翻译、翻译后修饰及表观遗传的修饰。而这些多种多样的修饰、调节与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包括其母腹中的发育状况,密切相关。不久前外电报道的在寄养家庭成长的孤儿其智商要比在孤儿院成长的孤儿要高就是一个佐证。 这也是美国曾喧嚣一时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精子库最后无果而终的根本原因.

 

在所有自然学科里,数学研究所需的智力天赋恐怕是一致公认的。然而,世界上许多杰出数学家出身微寒。数学天才高斯的父母均为贫穷的劳动阶层。印度的数学天才拉玛纽柬(Srinivasa Ramanujan)其母是个家庭妇女, 其父是一家沙丽商店的小职员。 我国已故的数学巨匠华罗庚先生其父是以开杂货铺为生的。很难相信这些数学巨匠从他们的父母继承了数学天才的基因。

 

的确,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大标志就是对世袭/血统论的唾弃。所有西方发达国家毫无例外地都从中世纪的世袭的独裁专制(autocrasy)进化演变成根据能力及成就择优录用的体制 (meritocrasy)。而择优录用的体制, 加上自由、独立精神的倡导和宽容, 造就了西方科技, 社会科学以及经济的发达。由于世袭/血统论所倡导的就是一个人可以不凭真才实学,而只是凭血统关系,即可在祖先的福荫庇佑下,享受特权,所以,世袭/血统论的盛行, 就会极大地阻碍社会的进步。 “八旗子弟”的衰败,文革中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血统论的风靡一时所造成的成千上万人的悲剧和对社会、经济的巨大破坏,便是明证。

 

有幸成为名人或圣人的后裔,当然可以对自己的出身感到骄傲自豪。但是,作为名人或圣人的后裔并不等于拥有与名人或圣人相当的才能抑或天才:你极有可能不拥有这决定这骄人才能的基因―――如果一个人的聪明才能真的可以通过基因遗传给后代的活。而如果你出身微寒, 你也根本不必因此而怨天忧人自卑气短:从基因组成来说,你与天才的距离并不比天才后裔更远。不是吗,有几个名人或圣人其祖先也都是名人或圣人呢?连举世公论的天才发明家爱迪生都说过:”天才是由1%的灵感和99%的汗水组成的

                                                                                                               

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农民起义领袖尚且能意识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 在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一个人的DNA并非其最终归宿的事实面前,是否还应对家族/血统倾注超乎寻常的兴趣和关注? 即便是一个天才的后裔,那又怎样呢?

                                                       

本文发表在<<科学文化评论>>2008年第5卷第5期pp.115-11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3441-33085.html


下一篇:轿车的颜色与交通事故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6: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