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板”自然是我们上课教室里的必备设施。虽然现在有了PPT课件,但讲课时还是免不了偶尔在黑板上写些什么,来加以进一步的说明。我们不能想象,没有它的教学该去怎样进行。
我注意到,在西方国家教授的办公室里,黑板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不会错!)因为我曾经在与他们讨论时,在上面写过、画过,所以印象深刻。
我还注意到,西方的教授们(这也包括家喻户晓的爱因斯坦),喜欢在黑板上胡乱写上几个谁都看不太清的狗屁公式,然后便在前面留个影。作为自己的“形象照”,“代表照”。显然,在他们看来,这样更有风度、更有“粉丝”与“追星族”。下面那张照片,便是材料科学界大名鼎鼎的John Cahn,还有那因发现DNA而得了诺贝尔奖的克里克。你若是留心,还会发现更多的教授有过这样的“写真照”。或许在他们看来,黑板(这样的小玩意儿)对于他们的职业生涯来说,是十分重要和不离不弃的。也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寓意(我瞎猜),那便是:做学问离不开讨论与交流。
某国W大学的P教授(后来成为该国的工程院院士)曾经到过中国的X研究所讲学、访问。其间,拜访了X研究所的一位在国内赫赫有名的Q教授(挺绕嘴的,好像科幻小说)。事后,他曾经有意无意地说起,Q教授的Office很大,但他看不到有任何的“scientific sign”。他的这种感受从何而来,我至今无从知晓。
我曾经有幸光顾过几个国内教授的办公室,有的很是气派,面积大概有60-70m2(有的人还有N个办公室)。办公桌大的不亚于乒乓球台,自然也少不了书柜、沙发、茶几、电脑、饮水机这些东西。但却不曾看见(我决不会遗漏)与学生(或者来访同行)进行讨论所需的黑板(当然也包括那些具有等效功能的白板或者玻璃板)。有的办公室里,还放有一个很大的鱼缸(也许是思考累了,去喂喂鱼,会放松一下)。给人以进入某一企业“老总”办公室的感觉。我不知道,P教授所说的那种缺少“scientific sign”是否指的就是如此这般。
“Professor”一词,英文的意思是专业人士。中文被翻译为“教授”。那么,你教了吗?你授了吗?当然,也不排除有些教授更喜欢使用纸笔,来与学生们进行讨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也不排除有些教授是“战略科学家”,他们不需要在黑板上写写公式、画画曲线之类的小把戏。
或许在许多人看来,办公室里有无黑板本是小事一桩,不该去小题大做,上纲上线。但在我看来,在某种意义上,它虽不能反映出我们的教授们都在干些什么,却至少可以映射出我们的教授们没干什么。
我决不认为,“办公室里有无黑板”是可以用来作为评价一个人学问做得好坏的一个判据。如果在你的办公室,黑板并非是“必须地”,你就是再挂上N块,那也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任何一种评价方法或者体系,在其刚刚出台的初期阶段,都还是比较客观、公正、有效的。然而,一旦人们晓得了游戏规则,便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应试教育”便应运而生。于是乎,这种方法(或规则)便再也不灵了。君不见,上过“新东方语言学校”的中国学生,“托福”和GRE的成绩,连老美都自叹不如。SCI论文、期刊的“impact factor”命运也大都如此。
如果大家都还未读过此文,你便可以拿“黑板”来测试一下,也许会嗅到些什么。你心知肚明,便O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4: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