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是教育的灵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yc 原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教授,著有《创造思维》等书。

博文

学会提问,修订版

已有 2836 次阅读 2021-3-18 13:14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学会提问,修订版

已有 4101 次阅读 2009-2-15 21:31 |个人分类:《创造思维新编》书稿|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第一章  学会提问

第一节  从屈原的《天问》说起

屈原(约前340-前278)是中国最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平,楚国贵族出身。做过仅次于楚相的左徒。在政治上主张法制,任用贤能,得罪了朝中权贵。他还主张联齐抗秦,引起秦王愤恨。秦王派张仪到楚国,与楚国的奸臣相勾结,竭力排挤屈原。屈原遭子兰等人谗毁,先后两次被怀王和襄王流放。在流放中屈原仍忧心国事,盼望能重回君王身边。在痛苦悲愤中,他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抒发悲忧之情,指斥奸佞之徒壅君误国,后投汨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天问》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乃是千古名篇。《天问》这首诗全诗由174个问句组成,对天、地、神、人等各方面提出问难,表现了屈原探索事物根源和不屈的战斗精神,同时也体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天问》又是一首史诗,叙述了由天地初开直到屈原身边的历史,保存了许多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这首长诗想象丰富,句式灵活,音调铿锵,十分优美!郭沫若于1942年创作的话剧《屈原》,讴歌了屈原热爱祖国的崇高思想和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此剧写于皖南事变之后的重庆,意在揭露与控诉对外丧权辱国,对内迫害抗日志士的行为。剧作感情奔放,充满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


《创造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是要善于提出问题,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或是提出富有创造性的问题。

《天问》给人的启示是一言难尽的。古往今来,有多少的贤能之士、谋略之辈,无不在“屈原”的这一薰陶之下,萌生了无限的智慧,发出了许多发人深思、扣人心弦的设问。

天问者,天怎么会发问呢?那么人去问天吧,又难免有大不敬的嫌疑,还是屈原聪明,既然不能去问天,那就只好不说“问天”而说“天问”。天是至高无上的,“水”呢,水对于生命来说也是“至高无上”的,因此,也有人做起了《水问》的文章(见于2008.12.2中央电视台CCTV2的节目)。

大家来问吧!问天,问地,问水,问油,问事,问物,问人,问神,问鬼,问仙,问佛,问无,问有,问零,问1,问开,问关,问矛,问盾,问合,问分,问智,问愚,问是非,问难易,问虚实,问异同,问动静,问连断,问新旧,问进退,问阴阳,问正反,问生熟,问黑白,问好坏,问美丑,问大小,问明暗,问数量,问质量,问过程,问结局,问问题,问答案,问整体,问局部,问今天,问明天,问过去,问未来,问应该,问必需,问可能,问大概,问也许,问自已,问旁人,问路,问道,问因果,问缘由,问为什么,问怎么样,问生老病死与万寿无疆,问真善美与假丑恶,问小而无内与大而无外,问一泻千里与寸步难移,问几家欢乐几家愁,问:怎样欣赏“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问为什么要研究1+1≠2的各种思路,……一切的一切,都可以问,都可以想,从这里出发,从这里努力,从这里深入,从这里攀登,百折不挠,使自已的大脑永远沿着科学的轨迹向前延伸,总有一天,你总能成为一位“智者”,一位了不起的“智多星”。


第二节 向毛泽东学“提问”的智慧

“智慧”是什么?怎样增长人的智慧?破除“智慧”的神秘有何积极意义?智慧人人都有,各有巧妙不同。怎样发现“开发智慧的智慧”,这也许就是创造学家们的使命所在。从中国文化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中可以去吸收各种各样的“智慧”为我所用;也可以从《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这些经典中来学习智慧;从各国出版的“大百科全书”和科普图书象《十万个为什么?》这些知识的海洋中去观赏智慧;也可以从各种浩瀚烟海的图书文献,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产生的“新知识”中去吸取智慧的营养,特别是通过各种“名人传记”、“名人日记”、“名人文选”、小说、剧本、影视、歌曲……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学习“智慧”的好教材。实际上,任何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乐于学习并善于学习的人,智慧将与我们的生命同在。作者对于“智慧”的献言是:“有‘智’者事竟成”。(见《中国共产党人格言宝典》,中国文史出版社,北京,2003.12版及《中华精英格言名典》,中国图书出版社,北京,2006.1版)。




北京红旗出版社于2001年9月出了一本新书,名为《跟毛泽东学智慧》,闫奉平主编。书中分50个标题,分别论述了毛泽东的智慧,即:大时空观,把握历史走向,洞察先机明察秋毫顺势借势造势掌控局势未雨绸缪实事求是总结经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谋之下”(发动群众)培养自己的队伍建立有主义的队伍以精神的力量感召人战略与策略战略上以一当十战术上以十当一以退为进一张一弛克制容忍 、以成大谋用两手不战而屈人之兵从小事做起……多么的蔚然壮观。

一个标题,就是一个命题,一个问题。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一代领袖、一代诗人,他站在历史的高度、世界的高度、哲学的高度,深谋远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取得了历史性的辉煌,他的思想是我们学习的宝库。

从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等哲学著作中,使人们领悟到许多人生必须去探求的真理。例如: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知与行的问题;发现真理、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问题,说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问题,关于分清主流与支流,抓住主要矛盾,集中群众的智慧,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分清敌友,化敌为友,刚柔相济,以退为进,有理有利有节,以及具体矛盾具体分析等等人类的大智慧,历史才选择了毛泽东,开辟出了一个“毛泽东时代”。

从这里,也使人们看到了“学会提问”这一命题的深刻内涵和深远意义。

让我们翻开《毛泽东选集1~4卷》来看,毛泽东都提出了哪些问题呢?在此主要是摘录那些带有直接疑问语气的标题。以便进一步引伸对《创造学》关于“学会提问”的认识。

(1)中国向何处去?(《新民主主义论》第一部分);(2)《质问国民党》(1943年7月12日);(3) 《南京政府向何处去?》(1949年4月4日);(4) 《“友谊”,还是侵略?》(1949年8月30日); (5)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5日);(6) 《所谓“过分”问题?》(见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7) 《怎样分析农村阶级》(1933年10月);(8) 《如何研究战争》(见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9) 《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同上);(10) 《为什么提起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见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1938年5月);(11) 《抗日游击战争的六个具体战略问题》(同上);(12)《问题的提起》与《问题的根据》(见于《论持久战》1938年5月);(13) 《妥协还是抗战?腐败还是进步?》、《为什么是持久战?》(均见于《论持久战》);(14)《新解放区农村工作的策略问题》(1948年5月24日);(15) 《四分五裂的反动派为什么还要空喊“全面和平”?》(1949年2月15日);(16)《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1949年8月28日)……

毛泽东的诗词里也有许多绝妙的“问句”,试摘录如下:

(1)“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七绝·咏蛙》,1909年);(2)“何以报仇?在我学子。”(《四言诗》,1915年);(3)“人有病,天知否?”(《贺新郎·别友》,1923年);(4)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见《沁园春·长沙 》,1925年);(5)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菩萨蛮• 黄鹤楼》,1927年);(6) “今日向何方?”(《如梦令•元旦》,1930年1月)(7)“此行何去?”(《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1930年2月);(8)“谁持彩练当空舞?”(《菩萨蛮•大柏地 》,1933年夏);(9)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六言诗• 给彭德怀同志》,1935年10月);(10)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念奴娇•昆仑 》,1935年10月);(11)“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 六盘山》,1935年10月);(12)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浪淘沙•北戴河 》,1954年夏);(13)“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蝶恋花•答李淑一 》,1957年5月11日);(14)“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七律二首•送瘟神 》,1958年7月1日);(15)“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七律•登庐山 》,1959年7月1日);(16)“托洛斯基返故居,不战不和欲何如?”(《七律•读报有感 》,1960年6月13日);(17)“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1963年1月9日);(18)“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分析好,大有益。益在哪?团结力,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杂言诗·八连颂 》,1963年8月1日);(19)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1963年12月);(20)“铜铁炉中翻火滔,为问何时猜得?”(《贺新郎· 读史》,1964年春);(21) “借问君去何方?”(《念奴娇·鸟儿问答 》,1965年秋);(22)“父母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业未就, 身躯倦, 鬓已秋; 你我之辈, 忍将夙愿, 付与东流?”(《诉衷情》,1974年)

在人类文化的长河里,让我们在先贤们的“提问”之伟大智慧的鼓动下,扬帆启航,刻苦读书,坚持实践,胸怀大志,必有所成。

第三节 “问”的多样性与无限性

普天之下,宇宙之中,一切的时空,天涯海角,都在“问”的思索之中。只要有人在,就有“问”。因为,“大脑是思维的器官”。思维,一曰思想,二曰思考。除非“大脑”已经死亡,因此这正是人们关注“思维科学”的要义所在。


有问就有答。似乎“问”是因,“答”是果;而“答”又引来新的“问”,则“答”又从果转化成了“因”,如此这般,鸡生蛋,蛋生鸡,没完没了。

问答者,有问必答,有问有答,有问无答,且问且答,问中有答,答中有问,问而不答,随便问问,不过探问,有何可问,模糊的问,综合的问,如中医的看病,问闻切(脉)视等等,不一而足。

国家召开“新闻发布会”。使来自各方的记者们有了大显“问”的才华之大好时机;电视台上演的剧目一问一答,无比精彩;“高端访谈”中,采访记者与那些国家元首、世界名流的一问一答,多么睿智,令人感到“一览众山小”;大学里的学位论文答辩,答问之间,科技创新,敢为人先,哲理文思,高处不胜寒;访亲会友,闲谈古今,问趣横生,曲径通幽;问之闻之,无穷无尽。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历来有关“设问”“存疑”等等的论述,不胜枚举。[宋]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长进,也就是进步。[宋]陆九渊也说过类似的话: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清]魏源称:疑乃悟之父。还有人说: “人类的认识史就是一部对谬误怀疑的历史。”正是在人类“生疑能力”的驱动下,人类社会才得以滚滚向前。还有人说:没有问号的哲学,在精神和勇气上是枯萎了的哲学,是停止了呼吸、死了的哲学。

的确,不管你喜不喜欢思考,人类就是因思考而存在。思考,并非只有伟人们才思考,平民百姓也在思考;革命家在思考,宗教家也在思考;教师在思考,学生们也在思考,思考力可以通过环境来培养,通过训练来提高。


又譬如,“O”是几?O发明最晚,对人类和科学贡献最大。在没有发明“O”之前,108个只好写为99个,之外还有9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专门表扬过O。既不正又不负唯一的一个中性数。1~9这九个数码的数量是被字面限定了。而O,如组合为90,这个O相当于81;如组合为900,这个O相当于各值445.5,合值891,再加9,正好900。老子《道德经》中有哲理性回答 ,第十一章的“无之以为用”;第三十七章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四十章的“天下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无,恰如教学中的O,它不表示什么也没有,而是一张白纸,才好画我们想画的画。

摄氏O度,不是表示没有温度,它相当于华氏32度,绝对温度273度。你若从“某一点”向北走10米(取正值),向南走10米(取负值),即-10﹤0﹤+10。值得注意的是O不能做除数,因为任何数与O相乘等于O,所以说,除数是O的话,商就不存在。否则就有可能引出错误的结果。

请看下面的推演:

设A=B

A2=AB

A2 - B2=AB- B2

(A+B) (A-B)=B(A-B)

A+B=B

但  A=B

即  2B=B

所以2=1

 

正如许多学者所言,真理本来都是非常简单的、朴素的。辩证法不也是研究个“一分为二”吗?《周易》不也是讨论个“简易、变易和不易”吗?计算机不也是基于一个“二进制”吗?人的死和活,不也是只差个是否“停止呼吸”吗?许多哲学家说:人生往往是不会做“加、减”法啊!半部《论语》治天下,而一部《论语》呢?孔子曰:忠恕而巳矣,一个“仁”吧,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苏东坡的《琴诗》读来也非常有趣,甚至有人把它编入《现代系统工程》的绪论,诗云: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还有一个算命问卦的故事,旧时有三个考生多次赴考皆名落孙山,今年又要赴京赶考,考前想去算个命,问问运气如何。于是找到了算命先生,三人说明来意后,瞎子神卦,名叫“张铁嘴”,也不说话,只伸出一个手指作答。三人付了钱后,各自回家,谁也不知瞎子说的是什么瞎话,谁又觉得似乎先生说得也有一点道理,到底什么道理谁也说不清。聪明的读者一定看懂了这个故事,这叫“以不变应万变”,“无为而无不为”, “似答非答”,“因为是正确的,所以是正确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九九归一”,你想:三人中有一个能考上,三人中有一个没考上,三人无一人考上,三人中无一人没考上,不都是在这一个指头上吗!

由此可见,要想看清这眼前的世界,视觉器官并不是首要的,关键在于大脑,在于大脑科学地思维,辩证地思维,从根本上去把握世界。


山海关孟姜女庙的一幅对联:“海水朝朝朝潮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它没有“问”谁,也不要求有“答”,它只是利用汉字的“多音法”加以引伸,啊!汉文字如此博大精深,怎能让人不淘醉?怎能让人不驻足沉思?怎能叫人不自豪?试看:

海水潮,朝朝潮 朝潮朝落

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海水潮,朝朝潮 朝朝潮落

浮云涨,长长涨,长长涨消

海水朝朝潮朝潮朝朝落

浮云长长涨,长涨长长消

海水朝潮朝朝潮朝朝落

浮云涨,长长涨,长长消

海水潮,朝潮朝潮朝朝落

浮云涨,长涨,长涨,长长消

海水潮!潮!潮!潮!朝潮朝落

浮云涨!涨!涨!长涨长消



综上所述,研究客观事物的多样性、复杂性和求异性,将有助于人们去认识事物的单一性、朴素性和共同性。这就是矛盾的辩证法。毛泽东曾经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莱布尼兹也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进而言之,即使A、B二者毫无相似之处,然而就此而论,二都乃完全相同者也!质言之,无论是谁,只要你真正懂得了辩证法,你就拥有了一把从必然王国通向自由王国的金钥匙。


第四节 创造思维100问



1、人为什么要长一个脑袋?

2、“劳动创造世界”的寓意何在?


4、怎样运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维模型来打开思路?

5、为什么说“学贵善疑”?

6、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如何解读其中的“善”与“愚”?

7、马克思曾经说过:伟人们之所以看起来伟大,只是因为我们自己在跪着。站起来吧!这一思想的伟大意义何在?

8陶行知倡导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怎样给人们以创造的动力?

9、为什么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10、怎样理解《易经》中的“简易、变易、不易”三原则?

11、为什么说:生活中如果缺少创造思维,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将显得暗淡无光?

12、生命在于创造,这句话为什么能成为《中外哲理名言》?

13、莱布尼茨的“树叶的异同之哲学思维”对你有何启示?

14、“哥伦布站鸡蛋”的故事的创意何在?

15、

16、“守株待兔”和“刻舟求剑”对人们有何教育意义?试用发散思维加以展开。

17、为什么说:一个仅仅只懂得化学的化学家,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化学家?

18、孔子曰:“君子不器”,对你的人生有何启示?

19、《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从《创造学》的原理如何解读?

20、

21、你认为一所大学的“著名”与否,区别何在?

22、一个人怎么叫做“有出息”?

23、试论述“成名成家辨”。

24、为什么说“创造不是靠别人来给你教会的”?

25、为什么有人不赞成:在校园里提倡“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26、在教育方针中强调“美育”的重要性何在?

27、

28、从数码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试谈对“眼见为实”的再认识。

29、试畅想“过河”的种种方法?

30、你打算如何为你的人生增光添彩?

31、试论四等分一方纸片的“无穷”方案。

32、为什么天上不能掉馅饼?

33、讨论“三人分2个苹果”的各种分法。

34、

35、“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普遍意义何在?

36、“管理”的科学性、艺术性、及其哲理性探微。

37、防止环境污染的宏观思考。

38、“半瓶酒”的不同思考及其逆向思维?

39、遇事不钻牛角尖,你能做到吗?

40、

41、

42、怎么理解社会进步了,为什么有的人反而变的更傻? 

43、

44、

45、

46、

47、《道德经》的内容你能知多少?

48、怎样培养你的“超越你的前一位”的竞技意识?

49、多层次、全方位、立体思维的启示?

50、怎样培养自己的“主持人”意识?

51、

52、怎样运用价值工程中的“投资效益比”概念?

53、

54、你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什么?为什么?

55、如何理解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56、你是一个非常计较他人对你“说三道四”的人吗?

57、你有“表现欲”吗?

58、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是专业知识,85%是靠人际关系和为人处事之道”你以为如何?

59、你喜欢“名人传”、“回忆录”之类的书吗?

60、你常常“回忆”自己,总结人生吗?

61、你能正确理解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吗?

62、

63、你善于“清理垃圾信息”和“善于忘却”吗?

64、评“作茧自缚”者之悲哀。

65、你对“有为之人”、“平庸之辈”和“昏之徒”有何评论?

66、

67、怎样证明自己不是一个“书呆子”?

68、如何科学地利用“外脑”?

69、解读“自主、自立、自爱、自强”的人生格言。

70、怎样从“要你读书”到“你要读书”的观念升华?

71、为什么说:从“学会”到“会学”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72、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你有何新感受?

73、《仿生学》对你有何启示?

74、

75、

76、你喜欢“异想天开”和“标新立异”吗?

77、

78、对于“时间就是生命”的时空观,你有何评论?

79、怎样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80、试评述“鹤立鸡群”、“鹤立鹤群”、“鸡立鸡群”和“鸡立鹤群”?

81、

82、有人总结“读书经”用三个字即“正反和”,即对其“正方言论”“反方言论”之综合,你会用吗?

83、你会“吾日三省吾身”,自己经常考向自己,总结经验,引起深思吗?

84、

85、你的“好习惯”,好在何方?

86、《西游记》中名句:“无经处无火,无火处无经”,故曰:还得巧过火焰山。

87、世界上第一个用鲜花形容少女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才。为什么世界上 只记着“第一”和“冠军”?

88、

89、评价教学方法的“注入式”和“启发式”之异同?

90、

91、

92、

93、试评述“马太效应”。

94、试评述“袁隆平效应”。

95、怎样纪念“百年校庆”最有意义?

96、

97、

98、你会利用“零碎时间”作一些有意义的事吗?

99、

100、评述“吹毛求疵”与“见微知著”。

101、“一口吃不成胖子”与“愚公移山”辨析。

102、怎样做一个“仰望星空”的人?

103、

104、“人生如梦”,“人生如戏”,“人生如歌”……你的人生如什么?

105、

106、

107、

108、为了把“航海大国”建成“航海强国”,为了海大的明天更美好,怎样做一个永远不辱使命的“海大人?

愿大连海事大学的创造学研究,能造就星河,光照环宇。

人生思考题

1、试拟《创造思维100题》,不得与本书重复。

2、编一则富有创造思维的小故事。

3、怎样应用创造思维原理处理你生活中的一个“难题”?

4、试比较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方法。

5、写一篇学习本章的心得。

6、写一份介绍“某一名篇”的发言稿。

7、谈谈你所了解的一位历史人物,他对你有何启示?

8、当前强调学习传统文化,有何现实意义?

9、儒、道、释的基本认识初探。

10、“自以为是”与“自以为非”述评。

11、讨论“问”与“答”相组合的各种思维模型,并举例说明之。

12、试拟制一份富有创意的“学习计划”,但必须切实可行。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汪育才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3222-215220.html

上一篇:博文美之我见
下一篇:思维模型演绎

收藏修改| 删除|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鲍得海 杨秀海

推荐到博客首页

发表评论评论 (1 个评论)

  • 删除 |赞[1]鲍得海   2010-9-4 14:49


  • 有趣的推演! 【0】啊【0】,好像可以变戏法也?
    ==================
    请看下面的推演:

    设:A=B
    则:A2=AB
    于是:A2 - B2=AB- B2
    即:(A+B)(A-B)=B(A-B)
    故:A+B=B
    又因:A=B
    故有:2B=B
    所以:2=1
    ===================
    博主回复:欢迎光臨,

    谢塮关注!

    <创造思维新编>的书稿,最近干热议中,正在走向一个新的热潮!敬請关注。

1/1 | 总计:1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大连理工大学航空航天专业多媒体免费电子杂志


凌云飞天


2009年第5期曾全文刊发该文******


十余年来我的博客也是围绕这一命题=====


学会提问而展开的,


学会提问是通向学者的必由之路,


李约瑟之问、钱学森之问、毛泽东之问、


爱因斯坦之问、屈原之问、、、、



祈盼产生千千万万的会问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3222-1277421.html

上一篇:习字之四
下一篇:[转载]海大新闻
收藏 IP: 59.109.183.*|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2 2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