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究其原因可能有三。
其一:现在教育产业化,政府把一种高尚的教书育人场所带上了铜锈味。师生间成了一种金钱交换的关系,我花了钱,你们并没有服务好。再也看不到那种毕业时找老师签字留念,课堂上尊师重教的场面。本人从教30年,越是早期毕业的学生,很多还有联系,越是近期毕业的学生和研究生,离开校园就音信全无。常怀感激之心,常念感恩之人。在现实生活中已没有其位置。
其二:学校已成为官僚机构,教师和学生并非主体,所有重大决策都是领导说了算,就是征求意见的形式都没有了。老师置于打工的角色,学生只是匆匆过客,交钱入校,混完毕业。例如:暑假校园整个成了一建筑工地,建什么?怎么建?没人知道。学院大楼装修,好好的吊顶拆了重做,珍贵的实木地板拆了换低档的强化地板,校友捐赠的会议桌椅全拆了重换。什么原因?只有高明的领导知道。学校的大拆大建,使这所充满文人气息,有较长历史的学校变成一所“崭新”的学校。难怪上次校友聚会说完全找不到过去的回忆,下次不来了。我们班级的聚会,同学们也安排在扬州,在我们在校人的建议下,才决定在校庆前两天举行,如愿意参加校庆的到时可回南京。
其三:感情伤害了,学校势利了。目前在中国官民对立大背景下,师生间再也不是那种纯净的教学关系。他们没有良好的沟能管道,民意不能有效传达,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关我屁事,那种爱校、关心学校发展之情荡然无存,就是有也没有用。譬如说新开专业要进教师,要从事建筑设计或艺术设计领导要求要有SCI文章,人可以无知,但不能无耻。再譬如:校庆想校友捐款,本人建议设10来个项目,如木材标本馆、实验中心、步行木桥、奖学奖教金等,无人响应,领导总以为自己高明,结果可想而知。因为中国出了个郭美美,好象学校根本就不差钱,那些校友捐给予你大吃二喝,怎么可能呢?再说学院怕接待,限额邀请不超过200人,一个班有的被邀,有的没有,学校只认升官发财的,让那些本想来的校友情何以堪?我想校方应该让所有想来的校友都来,哪怕是吃稀饭、快餐,同学相聚、师生相会快乐就行。
不管怎么说,本人是深深感激自己的母校和老师,使我从最早修铁路的农民工,成为今天的教授,但绝不是因为十多位校领导,这难道不能引起你们深思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3-22 18: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