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参加了基金委组织的一个青年科学家论坛,参会的都是和俺差不多大的70后或者更年轻的80后,大家聊起来有一个共识:现在的年轻人如果无人扶植,想完全靠自己成长起来,太难了!原因我这里就不一一分析了,单是看看这两天科学网青椒们晒的令人心酸的工资单就够了。
去年我在科学网曾经主张:在一些学术资源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的单位效仿西方,试行tenure-track制,在给予优秀青年人才适当压力的同时,为他们的成长提供足够的资源。今天中南大学的改革举措,看起来似乎和tenure-track制有相通之处。但是,从网上的传闻看,未见中南大学拿出具体的措施来,通过科研资源倾斜的方式来支持广大青年讲师全心投身科研。
中国的改革走到今天,已经不是一纸文书就可以解放生产力、调动劳动人民积极性的时代了。任何政策的贯彻实施,背后都对应着不同利益集团之间资源和利益的再分配。如果不能从科研资源(如985/211学科建设经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和收入(岗位津贴、绩效工资)等方面对青椒们适当倾斜,同时从评价体制上为他们的成长创造宽松的环境,简单学习tenure-track非升即走的皮毛,结果只能是东施效颦,在产生少数科研业绩突出的明星教授之同时,大多数青椒注定只能是教学、科研上两荒废!
顺便再说说教学与科研关系。理想化地说,高校教师的职责首先是教学,科研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能够促进深入浅出的基础教学。然而,很遗憾地是,在当今极其功利化的评价体制下,(年轻教师)投身教学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各校、各学科之间的比拼,都是在数院士、名师、长江、杰青、新世纪人才的人数,在比Nature,Science的数量,在SCI的数量和影响因子的高低,从来未闻比一比哪个学校青年教师课上的好?评估所看重的各种教学奖,其实也与在一线讲课的青年教师无关,甚至与实际教学效果关系不大。
就拿我自己为例来说吧,我在科学网的上一篇博文是去年10月23日,此后就再无闲暇时间和心情码字。主因之一是上个学期承担了大学物理(下)公共课的教学任务。整整一个学期,大多数的空余时间都投入备课。忙忙碌碌一个学期忙下来,换来的是80多分的学生网评、25%的逃课率和15%的不及格率;在工作量核算上,尚不及发表几篇SCI论文或者承担一项纵向课题;对于“冲击”杰青长江更是起反作用(因为备课占用大量科研时间)。因此,在现体制下,如果功利地考虑,认真教学是很吃亏的事情。中南大学的领导们大概就是从这点出发吧,让教授/副教授们去做吃亏的事情,把成长的机会(做科研)留给青椒们
扯了半天,总结一下俺的观点:我们支持改革,但是改革的核心应该是创造有利于年轻人才成长的环境(成长是多方面的,有人适合科研,有人更适合教学,无论哪条道路坚持走下去其实都很好);在于改变现今科教界功利的评价体制,让(一部分)青椒能够安心投身教学,成长为真正传道授业解惑的好老师。这个根本问题解决了,讲师上不上讲台倒是其次,完全可以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和志趣选择是侧重教学还是侧重科研,而不必搞现在的一刀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4: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