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纪军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otusboat http://gs1.dlut.edu.cn/Supervisor/ZHAOJJ.page 专业计算物理

博文

也谈SCI标准的利弊 精选

已有 12261 次阅读 2011-9-16 21:1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SCI, 影响因子, 科学评价体系

这两天科学网关于SCI标准和CNS的讨论很热烈,忍不住也凑个热闹说几句。

作为上世纪90年代南京大学物理系的博士生,笔者亲历了SCI标准一步步成为科学界主流评价体系的过程。曾几何时,南大靠着在SCI论文排行榜连续7年保持全国第一,跃升了在全国文理科综合性大学的综合地位。我们物理系,又是南大最早提倡SCI标准且当时对SCI数量贡献最大的(曾经占了约一半比例)。记得1994年,南大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次评选天马奖研金(学生类和教师类),就是把所有申请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的影响因子求和,然后进行排序。

放眼全局,SCI标准的推广,对于提高当时中国科学界的整体水平、尽快追赶国际学术界前沿并与之接轨,是功不可没的。回想我1992年开始读研究生的时候,中国每年发表的PRL屈指可数,很多知名高校的物理系,一年也发不上3-5篇物理学主流的PR系列杂志。20年下来,我们的整体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一点是任何人都无法否定的。

时至今日,SCI和刊物影响因子(IF)已经成为科学界的主流评价指标,而且和很多现实利益完全挂钩。任何事情,走到后来往往就会走向其的对立面。SCI标准也一样,一旦对其过分依赖,成为“唯SCI论”,其负面影响也就日趋明显。在毕业、职称晋升等SCI标准的压力下,在论文奖励、经费的利益驱动下,难免有人抄袭、炒菜似地粗制滥造论文,并造成浮躁的学术风气。

首先,不同学科情况不同,SCI主要适用于发表论文为主的基础学科和应用基础学科,对很多工程应用学科并不合适。其实,SCI刊物良莠不齐,仅仅是在SCI刊物发表文章,并不能够反映出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

相对简单的数SCI论文篇数,参考刊物的影响因子要合理一些。影响因子可以看着是衡量一个领域是否热门的人气指标。对于研究人数较少的学科,IF往往很低,这本来无损于这些领域的科学价值。然而,当今科学界对于影响因子崇拜,已经到了有点走火入魔的程度。前些天科学网有位博主,围绕量子力学基本问题,做出了非常漂亮的工作,发表在物理学主流刊物PRA,居然谦虚地说说这不是个好杂志。概因其IF<3。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事情,如果工作发表在IF一般的文章,科学家在介绍工作的时候会有自卑感;而发了高IF刊物则可以趾高气扬到处宣传。也就是说,很多人,包括外行的行政管理官员也包括科学共同体内部,都在以影响因子而不是科学内容本身,来评价一项工作的科学价值和科学家的贡献。

因此,个人以为,现在科学评价体系中盛行的“唯SCI论”和“影响因子至上论”,长远来说,它们有可能会毁掉中国某些领域的原创性科研。在现阶段的
中国,取消SCI标准是不现实也不必要的,就和取消高考差不多。毕竟有个“客观”标准要比“主观”标准来的公平,起码理论上如此。

总之,在SCI标准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应该好好反思它的弊端,探讨如何善用SCI标准,避免其负面影响。对于如何完善建立在SCI标准之上的学术评价体系,个人以为,关键还是健全同行评价体系。


论文与评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23322-487136.html

上一篇:我国种种的“人才计划”、“人才工程”是计划经济思维的产物
下一篇:谈谈高校研究生的待遇问题
收藏 IP: 113.234.81.*| 热度|

18 李宁 张红光 石兴强 王可 陈苏华 刘庆丰 吕洪波 刘艳红 邵明飞 王华民 梁建华 许培扬 孙学军 陈铁喜 徐晓 张江敏 bridgeneer zhouguanghu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1: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