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面讲的三个小故事都是真的,考虑到个人隐私,所以在发表之前征得了主人公同意,把他们的名字隐去了。所以说,内容都是真的,除了我,其他人的名字都是假的。
一顶军帽
我们插队的时候,假如能有一顶真正的解放军的绿军帽是一件非常时髦的事情。有天傍晚,我刚走到大队部门前,就有一个同学从我旁边跑过,将一顶军帽塞到我手里说,完了我找你。当天晚上,我就被村干部又叫回了大队部。看见有几个军人和派出所的警察都在。他们问我,是不是某某今天给了你一顶军帽,我说是,并将傍晚刚拿到的军帽递了上去。几个军人看了一下没有反应,就让我回去继续睡觉了。过了几天,就听说这个同学在派出所服毒自杀了。据说是这个同学骑车在路上看见一个当兵的,顺手就把人家的帽子掠了就跑。哎!
我其实也很想有一顶真正的军帽,但一直没有渠道得到。商场里虽然有卖的,但仿制品就是仿制品,与真正的军帽放在一起,简直……。
夏收以后,为了纪念建军节,村民兵营请来真正的解放军组织大家训练,准备参加一年一度的军事比武。我们这些插队知青都是天然的基干民兵。训练的时候,要求我们穿绿军装,戴军帽。我们这些知青都有自己做的绿军装,但是没有军帽。村里规定,回乡知青没有军帽的,村里帮助解决,而我们这些插队知青只能自己解决。我没办法,就戴了一顶借来的,从商场买来的旧军帽。我的同学王恨水说,他借不到军帽,问营干部怎么办?回乡知青,民兵营长强硬地说,自己想办法。王恨水看见邻居小孩戴着一顶小军帽,他就借来,因为太小,戴不上,只好放在头上。我们看了都忍俊不住。最后,大队拿他没办法,再这样下去,即影响训练,又不雅观,很快就从解放军那里给他借来一顶真正的军帽。
这样的处理结果让我当时就感到后悔,我对王恨水说,我也该戴一顶更小的军帽。王恨水自豪地不理我。
哼!
读后感
小学刚上三年级,就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虽然大人们内心忧虑,但我们这帮小屁孩却开心的不得了。因为老师顾不上管我们了。这个时候受到的教育就成了,站在家门口,眼望全世界,要时刻牢记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回家的时候,路过学校门口,原来爸爸妈妈的学生,那些大哥哥姐姐们就会站在校门口,让每一个进出的人背诵最高指示。不会背的,要到旁边学习学习。有人来回都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后来,红卫兵哥哥发觉了,就要求和别人不一样。前面一个人背过的,后面一个人不能重复。我有个邻居的孩子,很会唱歌,在评选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的时候,连背诵带歌唱,把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从头到尾连说带唱的,成为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在晋机厂的大会上演讲,羡慕死我了。
很快,就这样的学校也不能上了。爸爸妈妈就把我送回了老家,就在三叔当教师的学校插班学习。尽管在农村的学校,作息是规律了,但是,上课除了算术还算正常,语文课也是学毛选。有一天,学习了《纪念白求恩》以后,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学习心得。那会儿,还没有上四年级,心得体会是啥,怎么写都不知道。但是老师告诉我们,要从小事情上写,要狠斗私字一闪念,难为死我了。想了半天,写到:伟大领袖教导我们,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我和弟弟在一起的时候,经常为了一点儿事情打架。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总是吃亏,想起来,有的时候我也有不对。今天学习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著作《纪念白求恩》后,我感到很羞愧。白求恩同志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我们进行抗日战争,他毫无利己的动机,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和人民的极端热忱。我为什么不能学习他呢?今后,再和弟弟闹意见的时候,我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弟弟再打我我不还手,再骂我我不还口。争取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利于弟弟的人。
作文写好以后,我还给不识字的奶奶听,她说好。学了毛主席著作以后,不能欺负弟弟了。我把作文交了以后的第二天,三叔回家看见我就笑。我不得所以,问他笑啥,他就把我写的学习老三篇的心得告诉了爷爷奶奶。奶奶说,我觉得不错呀。通过学习毛主席语录,不和弟弟打架了,这不是进步吗?后来,在三叔的帮助下,抄了一篇报纸以后,才算过了关。
我会谱曲
我从小喜欢唱歌,但老跑调。只要跑调就会把周围的人也带跑了。记得1989年底在哥廷根歌德语言学校学德语的时候,正好遇到圣诞节,所有的中国人,包括台湾同胞在内,大家合唱了两首歌。因为是集体活动,我也得参加。北京音乐学院的一个老师指挥。结果唱了几遍以后,音乐学院的老师就对我说:小乔你只要张嘴就行,别发声。我说,那我就别上场了。她说,不行,我们人太少了。等演出结束,有个伊朗同学问我,为啥你光张嘴,不出声?
所以现在,一旦有人问我会不会唱歌,我都说会。完了还要补充说,主要是自己谱曲,每次和每次谱的都不一样!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9: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