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dqi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dqiao

博文

“准研究生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精选

已有 13012 次阅读 2019-7-22 11:2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院举办了每年例行的研究生雏鹰计划,对已经被录取为硕士研究生的部分同学提前进行培训。让我以导师的身份和大家谈谈怎么做好研究生。我根据我的PPT,整理了这个文字稿(内容略有删减)。并以此回应我有关研究生导师一文中各位朋友的关注。


如何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研究生,这可能是研究生、导师和学生家长都关心的问题。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我始终认为,绝大多数研究生都是好的,只有个别学生有问题。或者说研究生总体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在某些方面存在缺点,需要导师予以教育和培养。

我站在导师的立场上,谈一下研究生学习和工作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厘清攻读研究生的目的。于右任先生曾经写过这样一个对联: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一个人没有远大的理想是走不远的。因此,要想当好研究生,就必须要有理想、有信念、有明确学习目的、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一些同学会说,我想得到一个更高的学位,将来找一份挣钱多且轻松的工作,这也无可厚非。因为通过读书,确实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

平时,我经常收到学生的来信,想硕士或者博士研究生的时候来我们实验室继续深造。我通常都会问他们:为什么要选择上海交通大学作为继续深造的地方呢?得到的答案几乎相同:平台好、有大师、地理位置好、容易找工作。更重要的是,毕业以后还能够获得上海市的户口。

今年3月份,硕士研究生面试录取结束后,在选导师的过程中,有个年轻老师就和我抱怨:现在的孩子们怎么这么势利呢!原来,他在与一位刚通过入学面试的准研究生交流的过程中得知,这位学生就想混个文凭,读生物学专业硕士可以满足落户的要求,并且还提出为了找到一个心仪的工作,想多在公司里实习,少来一些实验室的打算。更可笑的是,竟然说将来的毕业论文,让老师帮忙过关。听完这些陈述,这位年轻老师直接把这个学生拉入了黑名单。

其实,每位即将入学的研究生都应该想一想,经过几年的培养,你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如果你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且学习态度也不端正,怎么会顺利毕业,更谈不上心仪的工作。

第二,要学会与人相处。很多同学在毕业前夕都让我写推荐信。在推荐信中我总要提及被推荐者的团队精神。假如我要挑选研究生,具有合作精神比聪明更重要。我认为,团队精神应该包括对导师的尊崇、对团队的忠诚、对同学的维护等。一个研究生选择哪个老师做导师,他事先肯定通过各种渠道把导师的研究方向、导师的为人处世、实验室学生的出路等了解清楚。而导师想要了解学生,则没有那么容易,甚至很多导师将挑选研究生比作赌博,赌对了,师生互相促进,而一旦选了一个不着调的学生,则不知道要操多少心。虽然可能存在有的老师对学生严格一些,有的老师对学生耐心一些,但几乎没有一个老师对学生心存恶念。他们管理学生,都是希望带着学生一起探索科学的奥秘,让学生的路走得更顺畅。因此,遇到导师批评你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思考老师为什么要批评你。假如有一天导师不再批评你了,就说明他对你彻底失望了。

除了与导师处理好关系,你还需要对实验室有认同感,要把实验室当成自己的家来爱护。实验室的一纸一笔都是公有财产,你不可以随便拿出去给其他实验室的同学使用。即使你的同学有需要,你也应该告诉对方,一定要通过双方的导师沟通。

此外,还要学会与师兄弟相处,要互相忍让,不要互相挑毛病。在学校的时候,由于生活习惯不一样,同学们相处可能会有不和谐,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时,一定尽可能地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一定要去找导师。要知道,导师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生活中,都比你经验丰富。最后,你会发现具有团队精神的人过得非常愉快。

第三,要努力工作。研究生和本科生最大的区别就是做研究。研究生想毕业,就必须要有研究成果,而学位证是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努力拼搏得到的。记得我攻读研究生的年代,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没有节假日,每天泡在实验室,自然我们也都顺利地获得了相应的学位。

即将入学的“准研究生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6948-1190583.html

上一篇:如何让留学生成为普通的学生?
下一篇:延续我们的理想
收藏 IP: 202.120.11.*| 热度|

13 郑永军 王从彦 夏炎 汤茂林 黄永义 汪志昊 刘立 梁庆华 王恪铭 罗春元 王学界 姚伟 许勇前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01: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