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TUcivil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JTUcivil

博文

北京暴雨应浇醒对气候变化的漠视

已有 2755 次阅读 2012-9-5 09:1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北京暴雨应浇醒对气候变化的漠视

王元丰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北京的这场暴雨造成重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暴雨过后人们在反思,在中国的首都这个中国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城市、这个被称为“首善之区”的地方,为什么城市基础设施排水和交通系统这样脆弱?为什么灾害预警还有这么多漏洞?为什么在救灾过程中还有方方面面的问题?人们在总结这些代价沉重的教训。但是,反思还不够,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没有被认识到,那就是北京的这场暴雨不仅是一场没有预想到的特大降水,更是气候变化的结果!

    全球气候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同全球一样中国也在经历着气候变化。而具体到北京这个华北地区的城市同样很明显!人们听到气候变化首先想到的是气温的升高。是的,温度升高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可是,气候变化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极端天气显著增加,暴雨、热浪和寒潮以及飓风的频繁出现更多地是由于气候变化所引起的!科学观测表明30多年来,北京的极端天气事件有增多的趋势,1990年以后这种增多趋势更为显著。北京市这些年的极端气候事件绝不是仅这次可能是61年最大的暴雨这样一起,只是过去的极端天气没有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

    看看这些例子:19977月,北京出现10多天的35℃以上高温天气,724日最高温度达42.2 ℃,创百年极值;2002年以后的出现了桑拿天。以前北京的夏天是炎热的,但同时是干燥的,从2002年的7月中旬开始,北京出现持续一周的桑拿天2005桑拿天占整个夏天的3/52004119日立冬后的第三天,北京的天空响起雷声,刷新了160年以来北京最晚的雷声纪录;还有这些年频频出现的暖冬,以及2004710日等几次暴雨水淹京城。这些都仅是北京极端天气事件的代表,活生生的事实还有科学的数据应该能够说明:北京的气候变化问题不能再被忽视了!

气候变化所导致的这种极端天气不但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且气候变化所产生的气温升高、降雨量变化等还对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于北京这样的城市所导致的居民健康受损、水资源和能源供需矛盾以及这次暴雨事件再次暴露出的排水设施、交通系统标准不够,还有对农业、旅游等方方面面的影响,特别需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并予以全面综合的应对。

笔者作为北京市政协的委员,于2008年至2010年在北京市政协大会上连续三年提出了“北京应全面应对气候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开展绿色出行”和“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绿色北京,应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的提案。后两个提案由于涉及缓解交通拥堵和节能减排这样实实在在的问题,得到高度重视,具体建议大都得到了采纳。但是对于第一个提案提出的北京市应提高对应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对北京经济和社会影响的战略研究,做好节能减排和防灾减灾、保护弱势群体工作,以及加强科技支撑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建议,并没有得到非常积极的回应。在提案中,笔者特别指出,国际上的大城市特别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2005年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倡议下,世界40个大城市代表在英国伦敦倡议,成立了协调大城市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C40世界大城市气候领导联盟。北京应该借鉴这些城市的经验,积极申请加入C40世界大城市气候领导联盟,在中国城市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走在前列。可惜这些建议没能列入北京工作的议程。

北京之所以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没有特别重视,并不奇怪。因为尽管关于气候变化,各方面的媒体已经铺天盖地报道很多,但每天过平凡日子的中国老百姓觉得气候变化、或者是全球气候变化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影响不大,并不特别关心。美国皮尤(Pew)调查机构调查显示,只有24%的中国人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而对于中国地方政府的官员,尽管中国国家发改委和有关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合作启动了“中国省级应对气候变化方案项目”,但大部分人还是认为气候变化是国际谈判的内容、是国家层面政治家和科学家应该关心的事,而与之工作相关的更多地还是节能减排这样的具体问题。

然而,我要说如果还不充分认识气候变化的严重性,就拿北京来说,气候变化还可能会让这个城市遭受同这场暴雨一样惨痛的后果!

中中央党校《学习时报》2012年9月3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6140-609361.html

上一篇:何时才能豁然?
下一篇:陷入困境的人类可持续发展
收藏 IP: 218.249.2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06: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