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闲说无锡与苏州(2)无锡的崛起
说无锡和苏州是兄弟城市,这大概只是最近一百来年的事情。在这以前的两千多年里,无锡无论如何没有资格与苏州相提并论,唐宋以来,与苏州相提并论的是杭州、扬州和南京(江宁)。“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宋代就有的谚语。“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是清代人的评价。南京(江宁)和苏州是清代江苏省的两个省会,两江总督驻江宁,江苏巡抚驻苏州;苏州、江宁、杭州为宫廷的三个织造署所在。那时候,无锡尚没有资格厕身其间。
可是,后来就完全不是这个样子了,无锡不但可以与苏州平起平坐,而且很多方面都压苏州一头。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无锡的社会政治地位显然远在苏州之上。举一个最能说明问题的“官本位”的例子,“文化大革命”中成立“革命委员会”,无锡市的“革委会主任”是27军军长尤太忠,而苏州市的主任则是尤军长手下的79师政治部主任(后任师副政委)迟浩田。
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使得无锡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
在《闲说苏州》中我们曾经说过,在明清两代,苏州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城市,苏州一个府的税赋竟占全国税赋的十分之一(相当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上海)。当然,这一开始是与明太祖朱元璋仇恨“苏州人”,对其惩罚而制定的税赋有关,但是,也是由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除农业外,以丝绸业为代表的手工业和作为江南商业中心的苏州商业毫无疑问是税赋的重要来源。但是,这种情况在1840年鸦片战争和随即兴起的“太平天国”战争完全打乱了。太平天国占领了江南,摧毁了清政府的税赋基地。象征着“人间天堂”的苏杭萧条不堪,地位一落千丈。战争中,江南的大量人才当然也包括许多有钱人都逃往了他们的“避难所”上海。作为鸦片战争的结果,上海成了“通商口岸”,近代资本主义的工业、商业开始兴起,而这种工商业对于旧时的手工艺、农业具有不可相比的巨大经济优势。世界和中国各地的冒险家纷纷到上海寻找发财的机会,许多人也确实迅速暴富。在很短的时间里,一座“现代化”的工商业大都市在上海滩上快速生成。而过去官僚文人的天堂——苏杭,则成了上海富人闲暇游览的“乡间别墅”和老死之后的“风水宝地”。
在太平天国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的三十来年时间内,中国国内政治基本安定,人们逐步认识到,国家要“求富求强”,必须向西方学习,于是洋务运动“轰轰烈烈”,西方技术、资金和人才得以引进,新式海陆军得以编练,一大批近代军工及民用企业以及新式学校得以创办,留学生也开始被派遣到海外。这就是历史上的所谓“同(治)光(绪)中兴”。
也正在这时候,江南县城无锡的一些人也觉醒了,他们认识到,读书做官,不如办实业于国于家更有好处,他们开始创办实业。与官办的以机器制造、开矿等重工业为主的企业不同,他们利用了无锡的民间资本,开办的多为与民生有关的企业。而三十来年的安定局面为本来基础就比较好的江南地区的经济得以一定程度上的复兴。无锡本是著名的江南米市,发达的水陆交通又可以把周边农村的蚕茧、棉花的农产品较快的集中。这些都为无锡的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这个问题上,两位参加办过“洋务”的无锡籍官员起了带头的作用,他们是杨宗濂、杨宗瀚兄弟。杨宗濂官做到了陕西布政使,他曾经与人合办过天津自来水公司,参与过修治华北水利,管理过河南、山西、陕西3省盐务。杨宗瀚则分别担任李鸿章、刘铭传的幕僚,负责总办台湾商务、洋务,兼办开埠事宜,又督办台湾全省水陆营务,兼办台南北铁路,还负责管理上海机器织布局,总之,这是两位很有管理实业经验的官员。1895年,在时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的鼓励和支持下,杨宗濂、杨宗瀚兄弟筹银24万两,在无锡东门外兴隆桥创办了业勤纱厂。这是无锡近代工业企业的滥觞,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民族工业企业之一。
上海的发展为无锡的崛起提供了人才、经验、环境等重要的条件。我国最著名的民族企业荣氏家族就是一个例子。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无锡人荣熙泰(据说是战火中该家族孑遗的唯一成年男子)到上海谋生。以后,他的儿子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也都到上海钱庄学徒,后来并与其父从事钱庄业,在那里,他们取得了经营金融的经验。1902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与朱仲甫合伙在无锡创办保兴面粉厂(后改名茂新面粉厂)。1905年,荣氏兄弟又与张石君等7人集股在无锡创办振新纱厂, 接着,1912年,荣氏兄弟又集股在沪创办福新面粉厂。1915年4月兄弟俩退出振新纱厂,在沪招股创建申新纺织厂。1917年3月起,荣氏兄弟又先后在上海、无锡、汉口创设申新二至九厂,并在沪设立茂新、福新、申新总公司。至1931年,荣氏兄弟共拥有面粉厂12家、纱厂9家,分别约占全国民族资本面粉总产量的1/3,纱布总产量的1/5,被称为中国“面粉大王”、“纱布大王”。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荣宗敬病逝,荣德生之子荣毅仁辅佐其父经营庞大的家族企业,1949年后,荣德生父子仍然留在大陆,荣毅仁于1993年至1998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与荣氏兄弟同样在上海取得经商经验和资金的还有同样传奇的人物周舜卿。同样是在1860年的太平天国战争中,其家毁于战火。周舜卿去上海利昌铁号当学徒,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英语,后得到重用。又由于拾得英国人帅初1000元的巨额支票而不昧,受到帅初信赖和器重。帅初投资白银5000两开设升昌五金行,聘周舜卿为经理。由于经营得法,升昌五金行迅速增值。后帅初回英国,由周舜卿全权管理。三年后,帅初逝世,其子遵遗嘱来上海取走三年利润三万两银,余产均赠与周舜卿,使周有了自己的资产。1884年周舜卿又开设震昌煤铁号。其时,资产已达升昌原投资额的二百多倍,接着他又在全国各地开办8个煤铁分号及二个蚕行、典当,被称为“煤铁大王”。
1904年,周舜卿独资白银8万两在周新镇开办无锡裕昌丝厂。至一九一九年时,该厂有进口缫丝车330台,工人超过千人。由于该缫丝厂设备先进,丝的质量优良,其丝产品畅销欧、美、日,为此,周舜卿又被称为缫丝大王。
发财也具有“群体效应”,当时许多无锡人都投资办厂,兴办实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杨、周、薛、荣、唐程、唐蔡六大产业资本集团。无锡的民族工业迅速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据统计,至抗日战争爆发前,无锡已发展有纺织、缫丝、染织、针织、面粉、碾米、榨油、铁工、砖瓦、石粉、化学、造纸、化妆品、糖果等20个工业门类,拥有工厂315家,产业工人6.3万人,居全国第二位;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3%,仅次于上海、广州,居全国第三位;资本总额占全国第五位。工商业的空前发展,使无锡成为当时中国六大工业都市之一(另外五个是上海、天津、武汉、广州和青岛),工商业繁荣程度次于上海,人称“小上海”。
在此同时,苏州的士绅们却仍然躺在“人间天堂”的名号上,与民国高官和无数遗老遗少们在园林和西郊美丽湖光山色里优哉游哉。经济建设进步甚少,几十年间也没有办出几间像样的工厂,以至于在1949年之后,被戴上了“剥削阶级”“消费城市”的帽子。在“优先发展重工业”和“以工业为主导”的年代里,苏州与无锡虽然都是省属的“地级市”,但是由于经济落后,其地位与无锡相比自然是要略逊一筹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