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被“孝”、“义”绑架了的丧葬——清明节随想二则

已有 3887 次阅读 2014-4-7 07:59 |个人分类:时事评论|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清明节, 奖励, 名人, 殡葬, 孝义

清明节的时候,扫墓的人多,关心殡葬、墓地等事情也就是自然的事情。随便抄了几篇文章的小标题或片段如下:

公益性公墓无处扩建

花葬、树葬、草坪葬,环保殡葬方式兴起

墓地开发走绿色生态路线

广州市殡葬管理处有关负责人说,目前广州市已经按照民政部要求,遵循“小型化、生态化、艺术化”三原则进行新墓地的开发和建设。“一方面增加墓地的绿化面积,使其环境更加优美;‘艺术化’就是不单纯立碑,加入人文艺术气息;另一方面融入传统的殡葬文化,改变过去硬邦邦死气沉沉的水泥坟样貌。”

清明节前夕,墓园土地问题再次引发关注。日前民政部发布的“殡葬绿皮书”指出,全国大部分省份的现有墓穴都将在10年内用完。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很多公墓都出现墓地紧缺,开始限售墓位。据统计,上海公墓面积仅剩下2000亩左右,为买墓地,部分市民在墓园半夜排队守候。

传统墓葬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即便按照标准墓位来算,城市公墓也都因容量有限,难以支撑日益增加的墓葬需求。上海、北京、广州等地限售墓位的情况,虽然有大城市的特征所决定,但也是窥一斑见全豹,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年度死亡人口数字将高居不下,全国各地都会逐渐上演类似场景,墓地紧张状况或将是一个长期现象。

现如今,传统墓地资源紧张,墓位价格飞涨,殉葬成本也很高,许多家庭无力承担,埋怨“葬不起”,却又不愿选择成本低廉的“绿色殡葬”,岂不是自相矛盾

济南推行生态安葬 树葬海葬等方式可获近千元补贴

 

看到这些不免有些感想。

如今,活着的人的最大困惑是房子,老爹老娘倾其所有给儿女买房子。大家哀叹房子太贵,实在买不起。可是,房子是越盖越多,越盖越大,越盖越奢华。网络上常常曝光各类名人的住房,真是是看不得啊。现在,大家又在哀叹人死不起,墓地比房子还贵。据说墓地资源也越来越少,看着年纪越来越大的老人,活着的人心里也很紧张。可是,名人的坟墓也是越来越讲究,越来越豪华。早先年的不算,1949年以前的那是“旧社会”。就看最近这些年的,越是最近去世的名人们,他们的坟墓越是奢华。

老百姓就跟着名人走,学名人的“模样”。衣着打扮、吃饭说话、行为处事、说话口气,等等等等,一直到呜呼哀哉以后,都是如此。对各种明星是如此,对各级“干部”更是如此,这就叫上行下效。名人们的坟墓越来越豪华,老百姓也要跟着学,至少,老百姓在他自己的周围,也是大大小小有点名气的。

名人坟墓奢华的事情,好像不能完全怪名人,大多数名人的坟墓是他死了以后他的家属、子女、亲朋好友操办的。但是,这些名人实际上也有责任,因为他们活着的时候,也就是这样操办丧事的。当然也有极少数名人对自己的身后是有交代的,周恩来先生就是一个好榜样。如果我们的各级干部、各类名人们都学学周恩来先生的榜样,丧葬的风气也会与现在绝然不同,现在墓地的情况会好的多

当局提倡树葬、海葬等新的健康、绿色的殡葬方式,这实在是一件好事。但是,当局企图用奖励千把块钱的方式来宣传、推广,我看似乎不会有用,甚至适得其反。

殡葬大操大办,越办越豪华,除了名人的榜样影响之外,一个“孝”字、一个“义”字,这两个字的影响不可小觑。丧家本不想买豪华的殡葬用品,别人的一句话:“人都走了,这些钱还不舍得花?”,买了,“就是要最好的”。不然,对于配偶来说就是不义,对于子女就是不孝。如今的奢华丧葬,实际上已经被“义”和“孝”的“道德”所绑架。

如果对死者没有豪华的发送,而得到了当局的千把块(我们可以假想,钱的数目再翻两番)钱,旁人会怎么说?绑架人的道德家们会怎么看?“这家人为了这点儿钱,就这样发送?”死者的家属、亲戚能够坦然吗?所以,这样的奖励我看不会有用。

不这样奖励,该怎么办?奖励是要的,但不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例如,把死者命名为“移风易俗好市民(好公民)”之类的。有关领导部门可以在适当的地方,予以适当的仪式,当局的领导甚至可以与死者的相片一起照相留念。注意,这样的称呼要给予死者,使得死者显得风光。使死者风光,而不显得死者的家属、子女为了“捞好处”,这样,“孝、义道德”的绑架就会无计可施,家属、子女就会坦然无愧。这样的奖励省钱、省力,何不为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782677.html

上一篇:在色香味之外
下一篇:访史上第一才女
收藏 IP: 119.162.51.*| 热度|

5 李伟钢 孟津 尤明庆 戎可 徐晓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1: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