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江元生老师永远活在我心里 精选

已有 11453 次阅读 2014-1-13 10:04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科研, 山东大学, 实事求是, 理论化学, 江元生院士



早晨,电话中传来江元生老师逝世的噩耗。虽然早就知道江老师的病情,但是没有想到这一天来得这样快。

认识江老师是在35年前的事情了。“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国家在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我们六个大学及中科院上海生化所的理论化学专业研究生,来到吉林大学,参加教育部委托唐敖庆先生举办的理论化学研究生班的学习。在这个班上,唐老师讲课最多。江老师是除唐老师之外最主要的主讲老师之一,他给我们讲授了《数学物理方法》和《图论》两门课程。当时,刚刚结束了十年内乱,大家都几乎十二年没有进行业务学习,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化学系出身的,大多已经三十多甚至近四十岁,初学量子理论,当然十分困难,亏得唐老师、江老师和其他老师非常出色而负责任地教导,给我们后半辈子的工作,打下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由于我的导师邓从豪老师和江老师等都在1960年代唐敖庆教授主持的“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一起工作学习,有很亲密的工作关系,江老师把我们也像他自己的学生一样关心。毕业以后,我留在邓从豪先生身边工作。江老师也经常来济南参加研究生答辩并作学术报告。在8090年代,我们山东大学理论化学专业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做毕业答辩时,我总是担任答辩秘书。那时候,由于研究生人数较少,对于研究生的答辩工作,各方面都比较重视,工作比较认真。我作为答辩秘书,事先需要熟悉各研究生的工作,将各位论文审阅人和同行评议者对于论文的评价进行综合,写出答辩决议的草稿。在多年的论文评阅工作中,江老师的工作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就是“实事求是”。坦率地说,并不是所有的论文审阅人或同行评议者都能够做到实事求是的,由于与导师都是熟人,许多人只说好话,连导师认为水平不是很高的论文都说成是非常优秀的论文。江老师不是这样的,他总是实事求是地评价论文的优缺点,不虚夸。

江老师待人和气,人们总说他的圆脸上带着笑容像个弥勒菩萨。可是,他在科学研究工作中的严格却也是出名的,年轻人往往在背后抱怨他对于论文的要求近于苛刻,改了一遍又一遍,连字、词的小问题都不放过。在答辩委员会讨论答辩决议时也是改了又改,经常为了对一个工作的评价应该用什么词而要求斟酌再三。

在身体一直很好的邓从豪老师不幸去世之后,大概在2001年,江老师应山东大学的邀请,到山东大学化学院兼职。自此,他每年都到我们这里工作一段时间。他拿出山东大学给他的津贴设立理论化学奖学金,奖励学习优秀的理论化学研究生。

江老师要求大家正确对待在刊物上发论文这件事,他教育青年教师,不是在SCI影响因子较高的刊物上发几篇文章就一定优秀,还是要看到底有多大的创新。

江老师平等待人,有一年他在济南过春节,他以七十多岁的年龄,走到五层楼我的家里来看我。真让我这做学生的感动不已。

前几年,听说江老师病了,不能够再到济南兼职。我由于身体的原因,不能远行,一直未能够到南京去看望,实在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在病床上的江老师仍然关心着教育和科研。前年,他看了我写的博文《大学要像温吞水》(《中国科学报·博客版》或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514498.html),让人带话给我,说他很赞成文中的观点,大学就是要像温吞水,在较宽松的环境中静下心来教书、学习和研究。鼓励我多写这样的文章。

上帝真是不公平,不让邓老师、江老师这样的好老师、好学者有更多的寿命。但是,他们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附:科学网新闻:江元生院士逝世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理论化学家、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江元生教授,因病于2014年1月10日18点36分在南京逝世,享年83岁。
 
江元生于1931年8月出生于江西宜春,1948年8月进入中山大学学习,1953年7月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1956年7月研究生毕业于吉林大学并留校任教,199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1月调任南京大学, 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创建了南京大学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为南京大学理论与计算化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江元生长期从事理论化学的教学与科研,注重基础理论联系实际,研究领域涉及高分子理论、配位场理论计算方案、分子轨道图形理论及应用和共轭分子的半经验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等。他提出和发展了多项新理论与新方法,取得了卓越的研究成果,曾获1982年和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05年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等重要奖项。
 
江元生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际数学化学研究院院士,担任国内外多种学术刊物的编委,曾任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会委员等职务。他所著的《结构化学》获得1999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分别以中、英文在大陆和台湾出版,已成为国内广泛使用的教材和参考书,为我国培养了众多理论化学方向的专业人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758639.html

上一篇:袜口太紧怎么办?(负日录6)
下一篇:从国家的利益看,我们需要这样准备考试吗?(上)
收藏 IP: 119.162.51.*| 热度|

28 刘桂锋 肖重发 吕喆 罗德海 孔梅 靳强 罗帆 赵纪军 刘晓锋 孙志方 梁建华 武夷山 陈冬生 赵理 李斌 黄彬彬 李学宽 李宇斌 林中祥 刘光银 翟自洋 曹聪 zhangcz07 wuqunan jimiyg xchen zhong0906 zujishe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