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从一张老照片看一所学校 精选

已有 18080 次阅读 2012-8-22 07:44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照片, 风气, 学校, 中国科大

这是一张老照片。

照片背景的这所房子大概科学网上的许多朋友都熟悉,这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即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礼堂。不过,拍这照片的时候,还在这个研究生院诞生的十年之前,中国科技大学还在北京,那里是中国科技大学的礼堂。

现在的人看来,照片的第一个显眼的地方是“毛主席像”。礼堂的正面就是一幅,照片上的七个人每个人上衣上也都佩戴一枚“他老人家”的像章。这是一个特殊时代的特征标,照片照于1968年,距今已经有44年了。

仔细看一下那七位的衣着,就会发现,这七个人的衣服全打过补丁。现在的随便找几位穷人穿的都比他们光鲜。即使是现在拍摄的电视剧里,也很难找到这样的破旧而缝补整齐的衣着。这几位精神焕发的年轻人,都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64级的学生。

那时候,对于一般老百姓,照相还是一件略带“奢侈”意义的事情,穷学生更是如此,买一个120胶卷,用海鸥4相机,能够照12张。所以,一般人要上照片,总是要稍加修饰,换件像样子一点的衣裳。可是,这几位,虽然衣着破旧,可气宇轩昂,当然,在凝重中也带有几丝忧思。

在60年代,人们普遍穿着破旧,即使在王府井大街,穿着膝盖前有两块大补丁的裤子的也每每可见。那时候,每人每年的棉布是定量供应的。各地每年发的布票数量不等,北方略多,北京略多,约够做一套单衣裤。须知,所有的被褥、内衣、外衣、棉衣等衣物等凡是棉布制品全须布票,而那时候还没有任何“化纤”织物,所以,人们大多数都穿着破烂。而科大学生尤其简朴。学生的助学金分12、15.5、16.5、17.5、18.5、19.5元这几个档次,每月交基本饭钱15.5元,由于生活费中除了吃饭以外所剩极少,大多数学生又不愿再给父母增添更大的负担,所以生活都十分节俭。即使是春节放假,大概也有百分之四十的学生留在学校过年。为的是节约父母的金钱,因为回一趟家,怎么也需要两个月的生活费。

在那时的各个大学,虽然学生都很节俭,但是各学校的风气还是略有差别。科大的学生心气很高,一个个以学科学、研究科学、献身科学、建设强大祖国为己任,尤其看不起那些胸无大志、没有思想、只讲究个人生活、只讲究穿戴的人。

大多数科大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楼晚上并不关门。往往开夜车的学生还没有走,早起用功的已经来了。当然,他们看的书并不只是教科书和讲义(科大教师基本上都是自编讲义),图书馆的借书处总是门庭若市。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科大学生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西方哲学著作也相当流行。

那时,科大有许多福建人(大概仅次于江苏和京沪),一些闽南的同学说,他们从小到上大学,几乎没有穿过鞋,因而好赤脚。他们赤脚走路的本领真是厉害,在煤渣路上照样散步。慢慢地,他们的赤脚习惯也“传染”给了他们的同学,首先是江浙人,然后是北方人。一开始只是在操场跑步赤脚,以后发展到一天到晚都赤脚,上街也如此。一天,几位赤着脚穿着破烂的同学去天安门广场,被巡逻的以为是哪里过来的盲流(流浪者),一问,是科技大学的学生,虽然那时候还被认为是“天骄”,但天安门广场毕竟门面之地,于是被劝回了学校。

科大位于西郊的玉泉路,东面多为军事单位,西边即为农村,周围并无高校。所以,与其他高校同学的联系并不方便,更容易形成独立特行的风格。

他们读书成风,但是对有些事情却极为淡薄。例如,首都高校运动会,科大大概总是倒数第一,好像有的年份总分为零分。科大人好像满不在乎。他们的运动队真正都业余,决不影响学习。竞技体育不行,并不表示不重视身体锻炼。早起和下午课外活动时操场上、马路上是总是跑步、打球的人满为患。

学校是培养人的,学校培养的人要对社会做贡献,或经济、或文化、或科学、或政治、或其他,总之要对社会文明做贡献。我想,在近半个世纪中,中国高校培养的学生对于人类社会文明所做出的人均贡献,能够望及中国科大项背者不多。这是什么原因?

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科大之所以为科大,这是与它的长期形成的刻苦学习、认真研究、不图虚名的风气有关。

光阴似箭,现在人们的生活与几十年以前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家长对于子女爱护的程度,也与几十年前完全不同了。(几十年前,家长真的管不了已经成年了的子女,学生也决不会把自己的艰苦情况告诉父母的。)大学里的风气也不同了。但是,如果大学里风行的不是读书,而是攀比奢华、浪费或者比着快速发财,那样的大学还想做世界一流,真是几几乎白日做梦。弄得学生都去传销,坑了家长、坑了亲戚朋友倒有可能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604639.html

上一篇:“烧茄子”中的为什么
下一篇:我与《百家姓》(外一则)
收藏 IP: 119.162.48.*| 热度|

85 朱江峰 徐迎晓 李泳 马仁锋 朱永青 陈永环 牛文鑫 褚昭明 孟凡成 赵斌 李泽波 刘伟锋 孔梅 孙杰 王军强 张晶 李璐 吕鹏辉 陈钢 胡岳 夏伟梁 郑永军 张文春 孔旭东 庄世宇 王飞 王东源 孙军昌 刘全慧 李天成 孔晓飞 朱晓刚 吴国胜 林中祥 李学宽 杨立泉 木士春 张木诚 张玉秀 陆君安 高绪仁 李柱 刘安金 吴明火 马红孺 杨秀海 刘淼 程南飞 翟远征 陆俊茜 柏舟 赵美娣 孟庆强 傅云义 刘宇 梁建华 杨海涛 陈理 鲍海飞 王云才 任胜利 朱新亮 翟自洋 李土荣 孙立杰 武夷山 陈祖昕 鲍博 焦豹 杨正瓴 wujiandongde Noble007 lingling101 hahabaicai hudaode hao Materials123 zx99xz zaimingyu ILoveScience100 hshnxyj lookat zujishen sunxiangkun fans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