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张老照片。
照片背景的这所房子大概科学网上的许多朋友都熟悉,这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即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礼堂。不过,拍这照片的时候,还在这个研究生院诞生的十年之前,中国科技大学还在北京,那里是中国科技大学的礼堂。
现在的人看来,照片的第一个显眼的地方是“毛主席像”。礼堂的正面就是一幅,照片上的七个人每个人上衣上也都佩戴一枚“他老人家”的像章。这是一个特殊时代的特征标,照片照于1968年,距今已经有44年了。
仔细看一下那七位的衣着,就会发现,这七个人的衣服全打过补丁。现在的随便找几位穷人穿的都比他们光鲜。即使是现在拍摄的电视剧里,也很难找到这样的破旧而缝补整齐的衣着。这几位精神焕发的年轻人,都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64级的学生。
那时候,对于一般老百姓,照相还是一件略带“奢侈”意义的事情,穷学生更是如此,买一个120胶卷,用海鸥4相机,能够照12张。所以,一般人要上照片,总是要稍加修饰,换件像样子一点的衣裳。可是,这几位,虽然衣着破旧,可气宇轩昂,当然,在凝重中也带有几丝忧思。
在60年代,人们普遍穿着破旧,即使在王府井大街,穿着膝盖前有两块大补丁的裤子的也每每可见。那时候,每人每年的棉布是定量供应的。各地每年发的布票数量不等,北方略多,北京略多,约够做一套单衣裤。须知,所有的被褥、内衣、外衣、棉衣等衣物等凡是棉布制品全须布票,而那时候还没有任何“化纤”织物,所以,人们大多数都穿着破烂。而科大学生尤其简朴。学生的助学金分12、15.5、16.5、17.5、18.5、19.5元这几个档次,每月交基本饭钱15.5元,由于生活费中除了吃饭以外所剩极少,大多数学生又不愿再给父母增添更大的负担,所以生活都十分节俭。即使是春节放假,大概也有百分之四十的学生留在学校过年。为的是节约父母的金钱,因为回一趟家,怎么也需要两个月的生活费。
在那时的各个大学,虽然学生都很节俭,但是各学校的风气还是略有差别。科大的学生心气很高,一个个以学科学、研究科学、献身科学、建设强大祖国为己任,尤其看不起那些胸无大志、没有思想、只讲究个人生活、只讲究穿戴的人。
大多数科大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楼晚上并不关门。往往开夜车的学生还没有走,早起用功的已经来了。当然,他们看的书并不只是教科书和讲义(科大教师基本上都是自编讲义),图书馆的借书处总是门庭若市。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科大学生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西方哲学著作也相当流行。
那时,科大有许多福建人(大概仅次于江苏和京沪),一些闽南的同学说,他们从小到上大学,几乎没有穿过鞋,因而好赤脚。他们赤脚走路的本领真是厉害,在煤渣路上照样散步。慢慢地,他们的赤脚习惯也“传染”给了他们的同学,首先是江浙人,然后是北方人。一开始只是在操场跑步赤脚,以后发展到一天到晚都赤脚,上街也如此。一天,几位赤着脚穿着破烂的同学去天安门广场,被巡逻的以为是哪里过来的盲流(流浪者),一问,是科技大学的学生,虽然那时候还被认为是“天骄”,但天安门广场毕竟门面之地,于是被劝回了学校。
科大位于西郊的玉泉路,东面多为军事单位,西边即为农村,周围并无高校。所以,与其他高校同学的联系并不方便,更容易形成独立特行的风格。
他们读书成风,但是对有些事情却极为淡薄。例如,首都高校运动会,科大大概总是倒数第一,好像有的年份总分为零分。科大人好像满不在乎。他们的运动队真正都业余,决不影响学习。竞技体育不行,并不表示不重视身体锻炼。早起和下午课外活动时操场上、马路上是总是跑步、打球的人满为患。
学校是培养人的,学校培养的人要对社会做贡献,或经济、或文化、或科学、或政治、或其他,总之要对社会文明做贡献。我想,在近半个世纪中,中国高校培养的学生对于人类社会文明所做出的人均贡献,能够望及中国科大项背者不多。这是什么原因?
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科大之所以为科大,这是与它的长期形成的刻苦学习、认真研究、不图虚名的风气有关。
光阴似箭,现在人们的生活与几十年以前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家长对于子女爱护的程度,也与几十年前完全不同了。(几十年前,家长真的管不了已经成年了的子女,学生也决不会把自己的艰苦情况告诉父母的。)大学里的风气也不同了。但是,如果大学里风行的不是读书,而是攀比奢华、浪费或者比着快速发财,那样的大学还想做世界一流,真是几几乎白日做梦。弄得学生都去传销,坑了家长、坑了亲戚朋友倒有可能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