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离乡和回家 精选

已有 7456 次阅读 2024-2-15 08:13 |个人分类:我的回忆|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离乡和回家

我真正的第一次坐火车是在1964年,那年我考上了大学,要从家乡苏州坐火车去北京。

之所以说真正的第一次坐火车,是因为在50年代中期,我所在的小学曾经组织过一次坐火车活动。每人交一角钱车费,学生排队从学校走到火车站,从边门直接走到站台上,依次坐到一列空的客车上。然后火车开动,开到十多公里外的浒墅关车站。在那里的站台上待了一会儿,又开回苏州站。下车后仍然是排队回学校。这大概就是让小学生知道一下什么是火车罢了。

而这一次自己去才是真正的坐火车了。京沪线应当是中国最繁忙的铁路线了。那时候每天京沪直达的车次有两列,一个是13、14次特快,另一个是21、22直快。我坐的是从上海发车的22次列车。由于是第一次坐火车,所以至今仍然有印象。那年我十七岁。

从苏州站上车大概是晚上十点来钟了。上海站是对号入座并超员发售了车票的,到苏州便是一个空位都没有的了,有些人站在或坐在过道上。62岁的老父亲把我送到车上,记得他对几位看上去还和善的乘客说,我是第一次坐车,请大家途中照顾一下。火车在苏州大概只停车八分钟,父亲很快就下车了。好得我只带了一个书包,里面有些洗漱用具和食品。一个箱子和被褥两件行李都按照规定在白天在火车站托运了,还贴上了学校录取通知书中附加的印有“中国科大新生行李”字样的纸条。

这样,把书包放到行李架上,我就站在过道上,身靠着椅背。等有人上厕所的时候,就在他的座位上略坐一会儿。

车到南京,开车后就要过长江。那时候还没有南京长江大桥,需要轮渡过江。乘务员关照大家拉上窗帘。车头把车厢分段依次送到渡轮上。在汽笛声中,轮船平稳启航。到了对岸浦口,再把车厢顺次拉上岸,重新连接起来。这样,火车就掉了一个头。整个过程总共花了两个多小时。

在那次的列车上,是可以像茶馆一样买茶的。向列车员指定买从哪一站到哪一站的什么茶,于是就送来印有“上海铁路局”字样的玻璃杯,并放好指定的茶叶。列车员会不断地走来走去,给购买者续水(其他人要喝白开水自然是可以的)。直到指定的车站,列车员把玻璃杯收走。我连座位都没有,更不舍得去花钱买茶了。这种服务,“文化革命”开始以后就再也没有看见过。

我在第二天白天,终于等上了一个座位。到了夜里就坐在座位上睡得什么都不知道了。

在车上待了两个夜晚一个白天,大概30多个小时,到第三天清晨,终于到了北京站。出站就看到了学校新生接待站的横幅。

在大学的第一个寒假是在学校里过的,暑假也没有回家。之所以没有回家,是因为不想让家里再多拿钱了。从北京到苏州,乘直达快车学生半票是13元多,慢车半票好像是9元8角。这些钱差不多是当时中小城市中普通人一个月的伙食费。当然那时候普通人吃得是很差的,伙食费的一半花费在粮食,另一半是蔬菜,很难吃到魚肉蛋了。

到了一年半以后的寒假,我坐火车回家了。那时候,特意开了一列从北京到上海的直达慢车。一般的情况下,从北京到上海没有直达的慢车,都需要转车。这种直达慢车大概这是照顾我们学生,因为江浙沪在北京的学生特别多。

因为是加车,又是慢车,所以从北京到苏州的时间就更长了,两天两夜,大概48小时。不过由于上车就有座位,时间长一些也能够容忍。

1966年到1967年中间有一段时间,铁路交通极其混乱,那属于非正常时期中的特别时阶段,这里不说了。

1970年,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辽宁抚顺工作。那时候,根据国家规定,单身职工每年可以有一次探亲假,未婚者探父母,已婚者探配偶,各单位给报销往返路费,乘火车者限硬座车票。这样,我每年寒假可以从抚顺回苏州探望父母。那时候,南京长江大桥是通车了,其他路段铁路运行的速度也略有提高。

抚顺到苏州没有直达的火车车次,需要转车。转车的地点可以在沈阳,也可以在天津。

从沈阳到苏州,那时候每天可以坐两次车,一次是三棵树到上海的,另一次是沈阳到上海的。天津到上海方向的车次就比较多了。在始发站上车有可能买到有座位的车票,但是,这样的票一般都全部预售出去了,当天买票也是无座的。这样的长途旅行,没有座位就相当辛苦了。从东北到上海的两次车分别是哈尔滨铁路局和沈阳铁路局负责的,车上的环境和服务情况比运行于京沪之间的列车更差一些,所以我尽可能在天津转车。

从抚顺到天津的车每天只有一次,是从通化开往北京的。当然,我不能去北京转车,因为直达的火车票规定只能在沈阳或天津转车。如果要去北京转车就得分段买票,这就麻烦得多,在北京不一定可以买到当天的车票。另外价格也高了,单位还不给报销。那时候经济都很拮据,花钱都必须精打细算。

通化到北京的列车在抚顺上车记得是晚饭以后,上车后一般也需要站几个小时才能够找到座位。到第二天中午之前可以到达天津。

到天津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一家饭店,花4角钱买半斤粮票的饺子。因为在抚顺,每月供应的粮食绝大多数都是玉米面,一个月三两食油、半斤或一斤肉,实在是熬苦了。到天津能够吃上饺子,虽然馅里主要是白菜,但毕竟看上去油乎乎的,那感觉,就像进了人间天堂一般。

在天津乘公交车从东站到天津西站,签上车票,就等着乘车南下。从天津到苏州仍然需要一天一夜,一开始也总是没有座位。等到有座位之后,又是困得一塌糊涂了。一个人第一夜不睡往往可以容忍,第二夜再不睡就难了。记得有一年,我不顾脏和臭,就索性钻到座位底下的地板上睡了起来。那时候从北方开往上海的列车,座位底下还略空一点,有时候可以找到空地方。从上海出来的车,座位底下都塞满了包裹,很少还会有空的地方。

1978年以后,我到济南生活。80年代以后,铁路交通开始有了大的改善。先是开通了济南到北京和济南到上海的列车。一开始济南到北京到列车,晚上从济南发车,第二天清晨到北京,大家感到方便多了。济南到上海的列车虽然还需要十七八个小时,但是由于是济南发车,卧铺票相对容易买到。在苏州,也开始有了始发到北京到列车。由于个人经济条件的逐渐改善,坐长途火车买卧铺票也成为正常的消费。

再后来,出现了动车,火车实行了大提速。紧接着,又有了高铁。铁路运行的车次比过去多了不知多少倍。在平时出门,就再也不像过去那样受罪了。在火车上,大家有了座位或铺位,人们开始有了自己的尊严,列车秩序也大大好转。

我们的生活改善,还是需要依靠科技进步、经济发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421690.html

上一篇:龙年之初杂说“四灵”
下一篇:早春脱落的柳枝
收藏 IP: 60.208.223.*| 热度|

28 刁承泰 刘立 尤明庆 夏炎 张晓良 徐芳 武夷山 许培扬 郑永军 何青 孙南屏 崔锦华 褚海亮 王启云 梁洪泽 晏成和 苏德辰 王伟周 贾玉玺 黄永义 栗茂腾 张勇 李学宽 吴嗣泽 温斌 xtn guest59539633 guest1296362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5: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