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春节说春联
到了春节,人们放爆竹,贴春联,一派欢喜热闹的景象。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从官方到普通老百姓的传统。
人放爆竹,最早是为了驱鬼,贴春联是为了不让瘟鬼进门。王安石的《元日》诗,四句话,说了那时候过年的三种习俗,都是古人为了防止鬼魅侵犯而进行的“自卫”。
“爆竹声中一岁除”,把竹子用火烧,封闭在竹筒中的空气和由水气化形成的水蒸气急剧膨胀,把竹子爆裂,发出巨大的声响。人们认为,这种声响可以把恶鬼吓跑。
“春风送暖入屠苏”,喝屠苏酒是防止瘟疫厉鬼入侵身体。
“总把新桃换旧符”,古人用桃符悬挂在门旁,像门神一样,护卫着门,用来压邪,大鬼小鬼都进不了门。到了新年,就换上新的桃符。
桃符,就是用桃木板做的“符”。古人有文字崇拜,相信有些文字具有驱鬼镇魔的作用,称为“符”。如前些年还有人在家里的墙上,贴上“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字条。据说,最早有人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
古人信多种神祗,相信也会写上其他什么神灵的大名以镇鬼。时间长了,桃符上的文字也会写上与神祗无关的字样。这就形成了春联。
过去认为,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主孟昶新年时亲自在门上题字“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由桃符转向春联的最早记录。不过,又有人认为记录于敦煌藏经洞的文卷中的“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才是春联的发端(作于开元十一年即公元723年)。
不知道王安石诗中所说那个年代的的新桃和旧符上都写了些什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春联经过了一个从对于厉鬼的防御作用到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祝愿这样一个转化的过程。
现在人们过年放烟花爆竹,宴欢喝酒、张贴春联,都只是喜庆而已,再也没有了与妖魔鬼怪争斗的意义了。应当说,这也是人类对于空想中的妖魔鬼怪的胜利,实际上是人类自身的进步,他们不再有过年时对妖魔鬼怪的恐惧了。
春联,就是新春到来时所贴出的对联。它是对联,是对联的一种。它有着与其他种类对联不同的特点,那就是强调在一年开始时人们的欢愉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希望。
著名的传统春联“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表示了人们在新年开始的时候,对于新年的美好愿望。这里的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应当理解为革新、进步。它来自于《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它表示人要日日上进,不断提高。这副春联表示了在新年到来之时,所有的事物都将有新年新气象。这是一副非常好的春联,对于我们如今要求的不断创新,也有很好的积极意义。
传统春联:“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馀”。放在农村屋舍门口,表示这户人家,人丁兴旺,开朗正直,诚实善良,殷实厚重。这样的对联,虽然历史悠久,但是仍然没有过时。如今放在家门口,从年初到腊月,都会使人觉得非常亲近。
春联的内容是与所贴地方有关的,不同的地方应当贴不同内容的春联。像上面那“向阳门第”的对联,放在农村院落门口很好,贴在研究生宿舍门口就不像样子了。所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拟出内容妥帖、富有新意的春联,也是一桩很有趣的活动。
联既然是对联,就应当符合一般对联的规则。如今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上下联字数相同,字词的类型相对,这些规则都没有问题,容易发生问题的地方是很多人不知道讲究平仄声。
过去的人,从小学习,在初步认字之后,就要学对对子。反复诵读诸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之类的文字。所以他们对于做“对子”都有很好的“童子功”。而我们现在(至少是与我年龄仿佛或者更年长十几岁这一代,一直到比我小一个甲子的这些人)在小学、中学都是不学这些的。很多人连什么是字的平仄都并不清楚。
汉字的读音传统上有平、上、去、入四声,平为平声,上、去、入为仄声。现代汉语普通话则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
做对联与做传统格律诗一样,要讲究平仄相对。如在一个七字句中,要求第二、四、六字的平仄相间,上联的最后一字为仄声。而下联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与上联相反,下联的最后一字为平声。
如济南大明湖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上联中的面、花、面平仄相间,上下联的面与城,花与色,则平仄相对。上联的最后一字柳为仄声,下联的湖则为平声。
这与做诗的规则是相似的,实际上,七言律诗的八句,也分为四联,分别称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就应当是两副对联。如济南趵突泉边上泺源堂前的一副大字楹联“云雾蒸润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就是元代文人赵孟頫《趵突泉》诗的颈联,即其第五六两句:“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谷虚久恐涌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
诗有四言的、五言、七言的等等。对联的句子有很长的,则可以分解为四字、五字、七字的句子。
如郭沫若先生给大明湖写的八字联,每一句可以分成两个四言:
“杨柳春风 万方极乐;
芙蕖秋月 一片大明”。
同一句中,柳与风、方与乐,蕖与月、片与明,平仄相间;上下联中,柳对蕖、风对月、方对片、乐对明,都非常工整。
再长一点的,如济南千佛山兴国禅寺门口的十一字联,则分成四字、七字两段:
“暮鼓晨钟 惊醒世间名利客;
经声佛号 唤回苦海梦迷人”。
更长一点的,如大明湖铁公祠楹联,十三字句,分四字、五字、四字三段:
“湖尚称明 问燕子龙孙 不堪回首;
公真是铁 唯景忠方烈 差许同心”。
郭沫若撰趵突泉李清照祠联,十五字句,分为四字、四字、七字三段:
“大明湖畔 趵突泉边 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 金石录里 文彩有后主遗风”。
讲究平仄,是要让人们读起来抑扬顿挫,顺口好听。格律是实践的总结,而不是什么人拍脑袋想出来的规定。由于格律是实践的总结,所以不是三言两句就可以说清楚的,它可以有多种格式,又有拗、救等办法,个别问题即使是专家之间也有分歧。
作诗、对对都是为了表达一定的内容,内容是第一位的。当格律与内容有冲突时,宁可破一点格律也不要让内容受到太大的损害。作诗和做对联都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较长的对联,一般都会有一点出律的地方,其原因还是以内容为第一。而读起来抑扬顿挫,顺口好听,则应当是“格律的精神”,可以称为“律理”。具体的格律应当服从于这样“律理”。
也正因为格律要服从内容,即服从做对联的目的。如果做对子的目的只是为了赢得大家哈哈一笑,那就可以非常随便。相声演员常常用对对来调笑,所以,他们说的对子常常可以不管什么格律,更不管什么平仄,只要大家能够一笑,就可以达到目的。
我们的大学生、研究生有不回家的,在自己的宿舍门上贴春联。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作对联,例如有的化学专业学生,把化学元素或化学物的名称的谐音写从对联,很是别致、诙谐。这样的情况,即使不符合对联的格律,也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其目的就是自娱自乐,让大家欢欢喜喜过年,来年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贴对联时,人面对着门里,右手边贴上联,左手边贴下联。小户人家的春联有的还有横批。高门大院是无处放横批的。所以,实际上横批可有可无,在两扇大门上贴对联即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8: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