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杂说“分”与“分数” 精选

已有 6597 次阅读 2022-9-20 08:26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杂说“分”与“分数”

“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至少我听说已经有58年了,那是我刚上大学时,听一位北京籍的同学说的。由于是第一次听说,感到很新奇,那位北京同学的儿化音又很悦耳,所以印象深刻。分数对于现在的学生可能更为“重要”了。“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是很多学校里常说的口号。看看,“干掉”,多么残忍。

当然,如今“分”更成了教师、工作人员和各大小单位头头的命根。各种考核都是以计分的,分就是钱,分就是饭碗,分就是脸面。

分字,根据东汉时期《说文解字》的说法,从八从刀。这是会意字,表示用刀把东西分开。八是分开、相背的意思。从八的字,几乎都有分得意思。半,从八从牛,就是把物一分为二(把牛作为大物的代表)。小,从八,中间的一竖把它分开,分开了,当然就变小了。公,就是要分得公平些,不能跟“狐狸分饼”似的,更不能中饱私囊,所以公与私相对。古人让有威望的老人来分猎物和战利品,于是这老人也就称为公。介,从八从人,表示中间的界线,又表示中介,后来在界线的意义上,上面又加上一个田,成了界。在古代,用刀来分,大概是分开东西的最常用、最好用的办法。

为什么要分?古人大概是为了分配。人从来就有社会性,这也是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的重要原因。共同的狩猎和社会生活就一定有物质的分配问题。

于是,大的分成了小的,总的分成了各个部分,分开了才能分配。

但是,分开的各部分肯定是不同的,可能是大小不同,也可能是质量的差别,这种不同当然能够被区分。

整体分成了各部分,大的分成了零零碎碎的小块,为了适当的区分,就需要度量。于是,分就成了各种度量单位的小单位。而且往往是可能度量的方便使用的最小单位。

对于人和衣服长度的基本单位是尺,次级单位是寸,一般用几尺几寸就可以了。再要精确就是分了。古人形容美人的高矮,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做衣服的大小,比较讲究一点的,也要精确到分。再分得细,对于人的度量,就没有意义了。

土地的单位是亩,亩的下一级单位是分。古代人少地多,产量又低,古代的亩又很小,所以一分地种不出多少庄稼。分就很小了,再细分没有必要。

重量的单位是斤,下一级是两,再细分是钱,钱以下是分。称粮食用不着这样细,而且粮食主要用斗升等量器来量度。这样的重量主要是称银子的,而且出现得比较晚,大概在宋元以后,更早的秦汉时小单位是锱铢。宋元明清,称银子的主单位是两,一两十钱,一钱十分。这样,一分银子实在不多。过去说贵州地方穷,“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

清末铸银元,一元基本上与一两相对应。角则对应于钱,而分则仍然是最小的单位。这也是现代货币单位元角分中最小单位为分的由来。

分配不可能绝对平均,更不可能完全公平,多的人总是多,少的人总是少。那就是人的身分不同了。合乎身分的工作、报酬等称分内的,否则是分外的。由于身分总是与人有关,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把这个分字,往往写为份,读音也读为去声fen4。

其实,原来“份”这个字是“彬”字的古写,意思是文质兼备的样子,读音也是bin1。这个成语最早是写作“文质份份”的,后来份读作了fen4,才写成了文质彬彬。

为了确定人的身分,当然需要对人进行考察。古人说,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对于贤到什么地步,亲到什么程度,都要进行分析。古人对于官职的大小,爵位的高低,虽然有数字的表示,如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后来的九品十八级官职,但是好像没有得分这种明确的表示。

用分数来表示成绩,是近代西方的教育制度传来以后的事情。

我小时候学校给出的成绩,分成两种,一种是百分制,60分为及格,考试成绩是百分制的。另一种不用数字,期末的成绩报告单上将各科成绩折合成“超、上、中、可、劣”五等(后来改优、良、中、可、劣),劣为不及格。后来学习苏联,改用5、4、3、2、1,五级分制,2分为不及格,好像没有给1分的。

从中学到大学都是五级分制,不过老师在考试或测验时常常加“下标”,+或-。这样,从5+(极少)到3-,加上2,成了十级分制。不过正式登记的分数还是五级分制。

从80年代开始,各个学校都时兴百分制了。有的学校考试成绩甚至加上了小数点,几乎成了千分制。

我是不赞成百分制而主张五级分制的。按照考试试题一道道得分加起来,实际上并不能完全精确地检查出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本来是一件“模糊”的事情。不可能搞得很精确,能够把学生的学习情况马马虎虎分成几等已经是很了不起了。对于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来说,死扣一分两分的得失实在并没有什么意义。

如今像高考或考研那样把考生严格按考分排队,相差几分的上下,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考察并没有什么实际上意义。这样的做法,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不发达,教育资源缺乏、“粥少僧多”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和防止走后门以及少数特权人物可以利用权利寻租而不得不采取的措施。

如今为了能够在高考中得到好的分数,“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我们的高中都不惜浪费一年多的时间进行所谓复习。我们做教师的都知道,三年的课程,如果细细地教、认真地学,与压缩到两年粗枝大叶地教、一年狠狠地刷题,对于学生的实际收获,学生实际水平的提高,对于课程内容理解的深刻程度,能够得到一辈子的受用,完全不是一回事情。

为了中考和高考能够得到好的分数,学生起早贪黑,损坏了身体,放弃或失去了许多课外兴趣的学习,失去了自由思考的能力,成了书本的“复印件”,做题的快手,而不会研究新问题,探索新道路。

为了得到高分,考上研究生,许多学生不认真学习不考的课程,许多高校也对这些课程稀里糊涂地教。学生一心刷题,即使考上了研究生也没有做研究的能力。

在中学和大学里,与那些一心刷题的学生不同,考分后进的学生往往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教师也失去了教导这些“后进生”的信心,任他们不断后进,甚至堕落。

所有这些,都与我们教育的唯分数论有关。

教育本来是使得每一个学生都不断进步的过程。人的各种天赋、能力并不相同,某一个领域中的愚笨者可能是另一个领域的天才。无论天资如何,只要努力了,每一个人都在进步、都得到提高,这就是好的教育。现在却不是这样,我们的教师,不是帮助每一个学生各自水平的提高,而是弄得学生像体育比赛一样,只管成绩的比较,把成绩差的学生淘汰出局。这是违反教育的本义的。而这样的理念,反而如今被许多人当做理所当然。这是很可悲的。

现在,按照高考分数来作为上什么大学的唯一标准,已经从破除特权追求平等的好办法,变成为造成中小学不顾教育规律片面追求做题得高分的指挥棒,成了妨碍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桎梏。

但是,在可以看得见的将来,废除高考显然是不可能的。现在上海等地进行的高校招生办法的“两依据、一参考”(即高校依据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择优录取),发挥各高等学校在招生录取中的考察作用,是一个好的开端。

更重要的方面,要认真办好职业教育。首先应当办好若干所高水平的职业大学。要让学生考入这些高水平职业大学成为像考入北京的那两所顶尖大学一样令人羡慕。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造现在的职业大学、职业学院,使得学生上高等职业学校与上普通高校一样光彩,一样有出路。而不只是被淘汰的差生才上职业学校。

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规模已经很大了,如果我们搞好了职业教育,也提高了普通高校的水平,高考才不会像现在这样引起“内卷”。整个教育也才不会这样唯分数是重,或者说教师和学生才能够从片面追求高分数的怪圈里解放出来。

相反,如果我们继续只是盲目地拔高北京那两所学校和其他所谓一流高校的地位,而不重视普通高校特别是职业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在招生时又片面讲究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把分数细化再细化,而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那只会把教育在少数人会做题,大多数人不读书的歧路上越走越远。

分数,不应当把人分出高低贵贱,而应当把人分散到最合适的道路上分头并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356072.html

上一篇:原子与原子轨道
下一篇:电磁辐射与我们的身体
收藏 IP: 218.56.203.*| 热度|

15 王安良 汪运山 武夷山 张学文 尤明庆 晏成和 周忠浩 郑永军 苏德辰 李学宽 张永刚 贾玉玺 张晓良 曹致远 史晓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9: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