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说“越”
人对于自己幼年时思想和行为是失去记忆的。除了对于个别特别深刻的事件可能有模糊的印象外,人们一般难以记得自己在幼年时的行为、知识以及知识的来源。对此的记忆,往往来自稍长之后旁人对此的叙述。我也是如此。对于自己幼年时的知识水平,往往是小时候听大人叙述得来的,当然,还有一个来源,便是略长之后看稍年幼的伙伴们的行为。
我小时候与那时候的其他小朋友一样,都是会学着大人或大孩子的样,哼唱“绍兴戏”的,也会拿着手绢翘着兰花指装模作样地学着表演:“小别重逢梁山伯。他叫我三分欢喜七分悲”。在50年代初的江南,绍兴戏比现在的流行歌曲还要流行,但是,我大概到了七八岁才知道绍兴戏的正式名称是越剧。
大概也是在七八岁的时候,不知道是听什么人讲的故事,还是看了《张正芳民歌集》,知道在虎丘有一个仙人洞,有人说是过去可以通四川峨眉山,又有人说是吴王夫差把越王勾践关在这个洞里。从那个时候知道了吴越相争的故事。
总之,在小时候就知道了,在江苏省的南面是浙江省,古代越国的国都就在浙江省的“绍兴”(应当说在会稽)。
近两千五百年前吴越相争的历史,故事情节是很吸引人的。夫差的骄横荒疏、勾践的心机深刻、伍子胥的正直坦诚、范蠡的机敏智慧、文种的忠诚、伯嚭的贪婪,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更加上传说中美丽娇媚的西施,故事就更加动人。
越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很强大的。在灭掉吴国之后,出兵北渡淮河,在徐州(今山东省滕州南)与齐、晋等中原诸侯会合,周元王封越为“伯”,称霸诸侯。为了长期与中原诸雄周旋,越进一步把国都从前吴国的都城(今苏州)迁到琅琊(山东省胶南县南,如今属青岛市黄岛区;也有人称在今江苏省连云港)。司马迁说:"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从越王勾践二十五年(公元前472年)到越王无颛重新将国都迁回会稽(今苏州,灭吴后,称吴都为会稽),越国的国都在山东琅琊的时间,大约有100年。
在一般人的头脑里,越国总是在浙江的。但是,实际上,在其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那段时间内,其国都竟然有100年在如今的山东,还有好几十年在如今的苏州。我想,这一点大概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
不过,司马迁的《史记》和更早的左丘明的《国语》以及《战国策》对于越国的记载,并不很多。有故事可说的,主要只集中在勾践这一代。然后就是争霸而被楚所击败了,丧失了绝大多数土地,回到老家,今浙江东部绍兴附近。勾践这几十年的精彩,使得越国好几百年的其他历史都黯然失色了。
秦始皇统一天下,实现郡县制。过去越国的地方,都属于会稽郡管辖。西汉时期也是如此。
上面所说的越,是指周代的诸侯国,或者说,是可以说是由勾践作为实际上的开国者的越国。越国的实际开创者是勾践,至少司马迁是这样看的。《史记》所作《世家》的体例是以开创者为标题,如《吴太伯世家》《齐太公世家》《鲁周公世家》《燕召公世家》《卫康叔世家》《宋微子世家》《越王勾践世家》《田敬仲完世家》等等,几无例外。
但是,实际上先秦直到汉代被称为“越”的,并不一定是指勾践的越国,在东南和南部沿海的广大地区,都被称为越。如,在福建的“闽越”,在广东的“南越”,总称百越。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汉语大词典》这样说:“百越是我国古代南方越人的总称。分布在今浙、闽、粤、桂等地,因部落众多,故总称百越。亦指百越居住的地方。”作为中学的语文课文的《过秦论》里说秦人“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象郡南面的交趾也是百越之地。这样我们才能够了解现在南边的那个国家为什么称越南了。
由于古代经济和交通的不发达,这些南方的越地真的是山高皇帝远,闹独立的也不少。汉武帝时代,东越、闽越都是自称皇帝的。后来朱买臣(就是戏文中被老婆休掉最后马前泼水的那位穷书生)受命灭掉了自称为皇帝的东越和闽越,把浙江南部和福建都收入到汉朝的版图中。在番禺(今广州)的南越王曾经归顺秦朝,但是又在秦末闹独立,也在汉武帝时代再度被汉朝的大军所攻克。
盖言之,越是南方各少数民族的总称,而胡则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这样古人就有“胡越”这样一个词来统指南北各地的少数民族。由于胡在北,越在南,中间被中原大地所隔,所以胡越也用来表示两处相隔遥远,难通音讯。又由于一北一南,胡越又用以表示相互对立。
在古代,越与粤两个字假通,所以百越又写作百粤。到了近代,这两个字终于有了确定的分工。越指浙江,而粤指广东。越剧是浙江的地方戏,而粤剧是广东的地方戏。
越字的本义是度过、越过、逾越。《说文》:“越,度也。”《楚辞·天问》:“阻穷西征,岩何越焉?”睡虎地秦简《秦律杂抄》25:“虎未越泛藓(篱笆)。”均用本义。引申为经过、超过、越位、坠落、轻捷、清越等义。
我们现在用的多的地方是表示程度加深。如:越发(更加)、越加、越来越快、越快越好,等等。
在这些意义上,我们如今的使用都是很容易的,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
现在发现,在先秦的出土文物上看,越国的越字本来并不写为走字旁,而是写作“戉”或“𫑛”。 戉(音yuè),本义是大斧,是一种古兵器。这是一个象形字,篆字象大斧之形,后来写作“钺”。 𫑛,是戉加上邑(后来演变为右耳旁),表示城市名(地名)。在这些出土文物上,越王都写为戉王或𫑛王。
到了汉代,由于越是常用字,𫑛是生僻字,人们用越字代替了𫑛来作为国名。我想,一开始大概也会有人说这是一个错别字的,但是,那是一个文字大改革的时代,由篆字变化为隶书,大家都这样写,错字也就转正了。从此,“越”行而“𫑛”废,𫑛国也就成了越国。
附:最后两节里有一个字在手机版本上显示不出来,所以,加一张图,把最后两节用图表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