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从报道今年高考作文题的“低级错误”说起

已有 9747 次阅读 2017-6-10 08:04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高考, 媒体, 画蛇添足, 低级错误, 古诗句

从报道今年高考作文题的“低级错误”说起

一年一度的高考过去了。语文高考上午结束,媒体上便到处可见各地的作文题目,紧接着便是一片评论之声。

下面是关于作文题目及其评论的一篇很典型的报道:

澎湃新闻邀请了高中一线教师、高校中文系教授、作家等数名专家,点评2017年高考作文题。……

【全国卷二】

语文作文是6个古诗句选2个或者3个,自行立意,确定文体,自拟题目。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专家点评:

肖刚(广州市第五届十佳青年教师,广州第六中学语文教师)

本道作文题目非常类似2010年安徽卷“不深不浅种荷花”,这道题目主要是考查考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这也是新考纲对考生的基本要求。

本题提供了6个古诗句,这6句诗代表了从春秋战国到近现代的传统文化内涵,都有“化育后世”的作用。题目要求考生以其中3句为基础进行立意作文,并要“合理引用”,这是一道很有难度的题目。……

下面也是一个看上去很权威的发布:

中国教育在线讯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科目考试于6月7日举行。今年全国卷2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如下:

6个古诗句选2个或者3个,自行立意,确定文体,自拟题目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全国甲卷(II)适用范围:甘肃、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内蒙古、陕西、重庆、海南(语数英))

在这些报道和发布中,都有一个很低级的错误:把作文题目提供的6句话说成是“6个古诗句”。

很显然,题目中提供的那6句话,并不都是古人语,也不都是诗句,所以,说它们是“古诗句”完全是荒谬的。

我们的“高考题目”怎么会出现这样低级的错误?这实在是太误人子弟了。我真想写文章骂几句。不过,习惯提醒我,我应当看一看“原始文献”。

所谓“原始文献”,在这里就是高考的试卷。过了一天,果真出来了高考试卷的复印件。我差一点就批评错了对象,应当批评的不是高考的试题,而是我们的媒体,或者是向媒体发布试题的什么人。

那高考试题中根本没有“古诗句”的字样:

我真不明白我们的媒体或者向媒体发布试题的人,怎么会把上面的这段话中弄出来一个“6个古诗句”?

即使是一般的初中生、甚至小学生,也不会可怜到把鲁迅的“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这句话理解为“古诗句”(即使我们假定他对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句子的《周易》和对写出“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的魏源著作都不了解)。

把试题中“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这样一段话缩写为“6个古诗句选2个或者3个,自行立意,确定文体,自拟题目”也并不恰当。

非常遗憾的是,除了试卷的复印件之外,几乎所有的媒体都这样用极其低级的错误,报道了这道高考试题。

我真不知道,我们的媒体水平怎么会弄到这样的低。

而同样奇怪的是媒体请来的评点专家,他们也照样“和调”,照样声称“本题提供了6个古诗句,这6句诗代表了从春秋战国到近现代的传统文化内涵”。做中学语文教师的看不出这不都是古诗句?好,假定看不出,就算是古诗句,既然是古诗,怎么能够代表“近现代的传统文化内涵”。这真是毫无原则的“烂和调”。

总而言之,这样的媒体报道是应当被狠打板子的。

在这里,我又想起来,我们做学问,引文献,最要紧的是引“原始文献”。我们评价一个工作,或者了解一个理论、一种方法,都有原始文献和二手文献的问题。对于原始文献应当很好地了解。对于有重要改进的文献也应当像原始文献一样,很好地了解。如果不看这些重要的文献,只是根据别人的转述,总是有一定的危险性(当然,对于那些成为经典的、公认的教科书上的理论似乎另当别论)。

在这里,如果我们不看“原始文献”,不看到这次高考试题的影印件,光听媒体的转述,就会犯错误,作出错误的批评。

最后,我也想另外评论一下这个试题。我不是语文专家,没有资格对题目的意义之类的发表评论。只是对题目的可理解性提出一小点看法。

应当说,这份试题中虽然没有出现明显的常识性的错误,它的表述也有不清楚的地方。那就是试题中有“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这个问题。人们会问:考生是否需要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

既然是试题,从原则上说,考生对于其中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应当予以回答。

但是,按照下文的“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的要求,似乎只需要“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即可。并不需要对“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这个问题作出回答。

如果真是这样(按一般人的常识也是如此),那就没有必要提出“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这个问题了。说得不客气一点,试题的整个这一大段话,确实是表述不清楚。

一个好的试题,其表述应当简练而准确,不应当模棱两可,更不应当画蛇添足。在这个意义上说,这道试题的表述确实不够简练和准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059973.html

上一篇:宝塔与鸡爪
下一篇:读书与做买卖
收藏 IP: 27.211.10.*| 热度|

27 姬扬 尤明庆 徐建良 戎可 张珑 侯沉 徐令予 黄荣彬 葛兆斌 高义 胡涛 余钧 蒋大和 柏舟 孟庆仁 王修慧 dreamworld xlsd liyou1983 DreamScientist chenhuansheng jiareng N2N2 yf9988 xiyouxiyou icgwang zhyzh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4: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