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知天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yperchaos 交叉学科知天下,从兰州理工大学起飞。

博文

学术圈的竞争打招呼管用吗?

已有 5707 次阅读 2021-6-5 12:2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近期也参加了相关领域的几次学术会议,发现现在的学术会议参会人员的规模越来越大,主办方召集和动员了大批量的志愿者来服务,一些课题组也是大批量派出成员来参加会议,要么口头报告,要么张贴海报来宣传自己课题组的成果,年轻学者参会的积极性特别高。一方面是要感谢基金委等主管部门重要的经费支持,一方面是感谢教育部门和学校对研究生和博士生扩招,使得科研领域不断融入新的血液和青年力量。大团队的成员一般都有团队负责人或者核心骨干带领,通过大会报告或者分会场邀请学术报告来全面展示团队力量,特别是把团队年轻研究人员和博士生引荐和介绍给本领域的其他同行伙伴,相互沟通信息,寻求未来合作空间和机会。对于一些不怎么知名的课题组,或者导师在学术圈没有知名度的青年学者就比较尴尬,如果没有在顶刊或者顶级会议上展示过,参加会议时的自由交流讨论环节则显得比较尴尬和被动,即使凑过去和一些“知名学者”团队成员加了微信和互留电话,会议结束了基本就没啥进一步联系而不了了之。有青年学者私下和我聊起,参加学术会议的时候参加晚宴去热情碰杯,却最终还是没被大佬记住,下次参加会议了仍然不记得自己,要是不举杯去敬茶敬酒吧,又怕得罪了同行,如果和一群人过去到“知名学者”那里去敬茶敬酒,人家也不记得自己。于是难免抱怨自己读博跟错了导师,导师名气不大在学术圈没有影响力导致自己上升机会少,难以引起学术圈同行的关注。也有一些青年学者因为自己导师已经成名,和同行打招呼第一句就声称自己是某头衔和黄马褂披挂者的门徒,顿时让周围人员肃然起敬和羡慕,哈哈。

      记得以前基金项目会评之前,为了保障信息公开,基金委就公布了会评专家的名单来接受社会和学术圈同行监督。于是乎小道消息满天飞,都想通过各种途径来给会评专家联系,希望在会评过程中给自己关照。实际上函评环节已经对所有符合条件的申请书的得分进行了排队和筛选,会评专家一般都是本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人员,对同一组分配的预推荐申请书有基本性判断,特别是在对比之下优中择优基本都能给出准确的判断和推荐。客观来说,如果你能联系到会评专家且能取得会评专家信任,那前提条件是你已经在这个行业领域里有很好的科研成果积累和口碑,这种情况下根本是不需要去联系会评专家的。如果申请者在学术领域没有系统化成果积累,也没有知名度,即使你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到会评专家,那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因为你的联络是无效的。

     在事业单位,职称评审和职务晋升是多数人绕不过去的考验。一般都是基层组织对符合基本条件的申请者进行初步推荐。对于申报者和申请者来说,评审委员都是自己的同事,虽然个别学院会邀请一定数量的外单位专家来参与评审,以免杜绝人情和关系户影响。在有限的指标推荐要求下,即使申报者认识所有评审委员并发出了真诚的恳求,但总有人要淘汰,其实影响申请者是否获得推荐机会还是要看综合实力的。如果你很强,是不需要打招呼的,如果你太弱,打招呼也是没有用的,因为评委们要以自己的公信力为你的推荐背书。

      网络上有个幽默故事,话说前苏联一位老将军带着自己孙子在大广场散步,碰巧看到他们的老元帅也带着孙子在散步,于是这个将军过去给元帅敬礼。老将军的孙子好奇的询问他爷爷为什么要给那个老头敬礼,将军回到说因为那个老先生曾经是我们的元帅,下级见到上级必须立正敬礼。老将军的孙子告诉爷爷自己长大了也要当元帅,结果老将军语重心长的给孙子讲,你可以当将军,因为元帅也有孙子的.......,孙子一脸的茫然。

      很多人相信,获得博士学位和申请到青年基金是每个青年研究人员的必由之路,预示着你才有机会跨入到科研圈,虽然一些年轻博士刚入职就申请到面上基金项目或者更高级别的基金项目。实际上,可能联系拿到了青年基金和面上基金项目,也不代表你已经真正步入科研领域;即使成为了基金项目的函评专家也不表示你在这个学术领域具有话语权,连续拿到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成为基金项目函评专家是跨入科研领域的基本要求,科学领域攀登永无止境,山外有山。有些山是可以攀登到顶峰,有些山对多数人来说就是喜马拉雅山,可望不可及而已。真正的强者是尊重对手的,任何投机行为下暂时获利都可能在下一轮竞赛中被淘汰,因为不可能你每次都运气那么好,也不知道自己的对手是谁,只有自己实力达到了才是最靠谱的。

      有人曾问到,在学术圈混导师厉害和学生厉害哪个更厉害?

      的确,如果能在厉害的导师那里得到实质性的磨炼和提升,那么可以把导师的科研事业发扬光大和传承,自己也就变得厉害了,也能对导师带来的资源和影响力实质性的守护和扩大。如果导师不厉害,那么自己就要更加努力让自己变得厉害,为自己的学生创造更高平台和机会。每个时代,优秀的人总是占极少数的,只有竭尽全力让自己变得优秀,那么在合作过程中的“打招呼”才是管用的,也能为更多年轻人树立奋斗榜样和给他们信心。我们都知道互联网的那些大佬,也给大佬的钱袋子贡献了很多钱,但这些大佬不认识普通人,想一想给互联网大佬打个招呼让给自己优惠下,管用吗? NO.

      不对称的影响力去幻想打招呼,只能呵呵而已。新时代下青年学者要坚持四个自信,潜心做好科研积累,争取用实力打动评审专家并逐渐获得同行正面认可,提升学术领域影响力,总有一天会拨云见日。狮群里的小狮子也要苦练科研内功,狮子打盹和老去的那一天,狮群也会被偷袭的,搞不好就被团灭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0980-1289855.html

上一篇:当业余科研选手打败职业选手
下一篇:为什么一些期刊对作者似乎不友好?
收藏 IP: 61.178.245.*| 热度|

24 蔡宁 周忠浩 曹俊兴 周阿洋 杜永军 武夷山 杜学领 吴斌 范振英 张晓良 郭战胜 王启云 吴晓敏 杜占池 熊丽 徐长庆 孙颉 冯兆东 肖林 张秀芳 姚伟 鹿露露 窦博 NTUZY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2: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