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知天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yperchaos 交叉学科知天下,从兰州理工大学起飞。

博文

新书介绍《无处不在的巨分子》

已有 4408 次阅读 2020-5-27 21:48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最近得到华中师范大学李安邦老师邮寄给俺的一本译著《无处不在的巨分子》,内容丰富,融合了多个学科的知识,给从事科学研究跨学科研究的人很好的启示。科学出版社出版,定价158元值得拥有。

    

     有人说,一本与物理、数学、化学相关的专业著作如果缺少数学公式,那肯定不够专业;然而又有人说,一本专业著作中每增加一个数学公式,趣味性就会减半,潜在的读者也相应地会减少一半。如何在保持专业科学性的同时又能有足够的趣味性?只有那些专业知识渊博、写作技巧高超的作者才敢这样尝试。科学出版社最近(2020年)翻译出版的《无处不在的巨分子》就是这样一部特别的作品。

亚历山大·A·格罗斯贝格和阿列克谢·R·霍赫洛夫是两位杰出的俄罗斯科学家(前者后来移民去了美国), 在合作撰写了一本名为《Statistical Physics of Macromolecules(高分子的统计物理学)》的专业著作之后,又合作撰写了一本关于高分子聚合物物理学的科普性著作《GIANT MOLECULES: Here, There, and Everywhere》(中文直译为“巨大的分子:这里,那里,无处不在”,翻译出版时改名为《无处不在的巨分子》)。它以清晰、简洁和幽默的语言介绍了高分子聚合物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它们的分子结构,线团,库恩片段,微球,高弹性,排除体积,线团-微球转变,打结,凝胶,蛇行理论……),并讨论了该学科的一些前沿课题(例如单分子拉伸和智能凝胶),特别是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例如DNA测序和蛋白质折叠问题),甚至讨论了熵与生物进化,覆盖面很广,充分地体现了此领域中的苏联/俄罗斯学派的思想和研究风格。

 

更有趣的是,书中游刃有余地介绍了相关的科学史和科学轶事,从而使得本书更具有丰富的信息,而且可读性强、易于理解。本书非常适合于从事高分子聚合物和生物大分子研究的专业人员和相关专业的学生阅读,也适合于对科学感兴趣的一般读者作为对这个学科的一个奇妙的叙述和有趣的历史而阅读。

 

化学专业和高分子专业的读者会在书中看到H.施陶丁格、P.弗洛里、M.多伊、S.F.爱德华兹、P.G.德热纳和田中丰一等著名学者的大名以及他们对本专业的贡献;会看到C.固特异对橡胶硫化的艰难探索和他取得的伟大成功;看到“高聚物凝胶先生”田中丰一的深隧思想……

 

物理学专业的读者会在书中看到牛顿力学和统计物理学在高分子聚合物研究中的应用;看到对自由能和熵这些概念的轻松解释;看到J.C.麦克斯韦戏仿雪莱的诗“我的灵魂是一个纠缠的结”;了解到爱因斯坦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看到康德如何比较宇宙的进化与生物进化;……

 

数学专业的读者无疑会发现本书的数学是相当简单的,但是看到随机行走理论和多项式拓扑不变量理论在高分子聚合物中的应用一定会感到颇为惊奇,看到对分形的科普性介绍和哲学性思考也会颇觉有趣。……

 

而生物学专业的读者会发现,DNA分子和RNA分子居然可以作为重要的高分子聚合物而在物理和化学中得以应用(在全书中多处可见),这确实令人颇感惊讶;而“埃丁顿猴子”能有助于解释生物进化问题吗?……

 

另一个有趣之处是,本书每一章的题头都引用了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字句,让安徒生、塞万提斯、马克·吐温、杰克·伦敦、雪莱、欧亨利、司各特等著名作家的文字来引导每一章的讨论主题,这是很令人惊异的。

 

不仅如此,书中甚至介绍了一些有趣的游戏或玩具,来探讨一些高深的理论。例如用橡皮泥玩具来展示高分子聚合物的粘弹性,用“蛇立方”玩具探讨蛋白质折叠。这些材料对于任何读者都是很吸引兴趣的。

 

总之,本书适合于多个专业领域的读者阅读,既适合于资深的专业研究人员,也适合于初涉科学研究的大学生,甚至仅仅只是科学感到好奇的一般读者亦可阅读。

高分子聚合物著名学者P.G.德热纳为本书第一版作序。他热情地写道:“这两位俄罗斯作者具有使用简单风格来写作的天赋,他们在书中避免了那些在偏好数学的国家(例如俄罗斯和法国)中所偏爱的那种沉重的公式化。……这份最终成果既适合于大学生,也适合于研究工程师们。我相信它将在这个领域发挥非常有益的作用。”

   详细的介绍见:https://mp.weixin.qq.com/s/I8_dyJhktqnWS3hvapxd7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0980-1235258.html

上一篇:如何降低学位论文盲审风险性?
下一篇:2020年7月Nonlinear Dynamics本期ESI高被引论文113篇
收藏 IP: 61.178.245.*| 热度|

4 郑永军 范振英 国际科学编辑 蔡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1: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