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数出版社的稿件处理系统EM在学术编辑操作下发送审稿邀请给潜在的审稿人时都会发送两个链接,一个是同意审稿的链接,一个是拒绝审稿的链接。随同审稿邀请邮件的一般会提供稿件的题目以及对应的摘要,便于审稿人初步判断是否在自己的专业范围之内。
今天收到一个审稿人的来信如下:
----------------------
-----------
显然这个被邀请审稿的研究人员声明自己必须先看到稿件全文才能确定是否同意审稿,如果不让他看全文而让他确认是否愿意审稿的话,他会非常不爽的。于是我答复他如下:
---------------------
---------------
实际上,根据稿件的摘要基本是可以确定是否能审稿的,估计有些老外比较讲究细节。他们要求看了全文才同意确认是否胜任审稿,毕竟有些稿件的摘要写的还是不能突出文章的创新和贡献。虽然极少数期刊也给审稿人发出评阅邀请的时候以附件发送全文,但我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毕竟对这个领域熟悉的人是可以根据摘要对稿件做出初步判断的。比如某些期刊频繁给我分配稿件,我快速浏览摘要后如果不熟悉就立即退回编辑部并声明我不能给出可靠的推荐。
我也遇到这样的情况,我给审稿人发出了审稿邀请,审稿人也同意了审稿,过了几天,老外审稿人说自己仔细阅读了稿件,发现稿件细节和自己领域还是有差别,要求取消审稿任务。另外就是审稿人给出了第一轮评审意见,但作者修改完再次发送原来审稿人,原来的审稿人说自己不能确信给出可靠的审稿意见,这显然还是非常诚实的呢。这种情况下,学术编辑不得不取消审稿而重新追加新的审稿人。也存在一些情况,某审稿人先后为该期刊审了好几篇稿件,恰好几个稿件同时返回了编辑部,如果学术编辑同时把3个甚至更多的稿件发回原来的审稿人进一步评审,那么审稿人估计就要崩溃了。这种情况下要么学术编辑自己裁决给出结论,或者换审稿人。因此,有些审稿人会发现自己审的不是原稿而是修改稿件。
我觉得审稿邀请只发送摘要而不发送全文,其可能的一个目的在于保密。比如防止一些审稿人阅读了稿件内容却拒绝审稿,然后快速重复或者发表该稿件的内容。如果同意审稿了系统有记录,而如果看了全文却拒绝审稿会增加学术剽窃的风险,不利于保护作者的原创。
但无论咋样,任何期刊的学术编辑发出审稿邀请后要尽快答复是否愿意审稿。如果愿意审稿就点击同意审稿的链接并及时下载全文初步浏览,如果不合适就立即告知学术编辑取消审稿。如果不愿意审稿就立即点击那个拒绝审稿的链接,这样学术编辑会激活新的审稿链接。
很多时候我们抱怨稿件处理太慢,实际上一些研究人员对期刊的审稿邀请却置之不理。
对于任何稿件,编辑部发出的摘要给予审稿人足够的信息来判断是否可以审稿。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