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教网友,可以这样说吗:“人类空气污染历史翻开新的一页:‘灰霾’”
灰霾污染特点:
– 大城市内没有看到烟囱林立;
– 地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臭氧浓度不很高;
– 阳光不足,湿度较高;
– 区域性,大范围;
– 呼吸系统感觉不适,但没有急救车呼啸;
– 高浓度二次细颗粒物(PM2.5):硫酸盐、硝酸盐、有机碳;
– 重霾一过,又有蓝天白云,污染无踪。
比较已知人为空气污染类型:
类型 | 发现 年代 | 代名词 | 主要污染物 和特点 | 人体影响 | 环境影响 | 污染事件 |
燃煤无控制污染 | 古罗马 | 伦敦烟雾 | 高浓度二氧化硫和烟尘,严重雾霾 | 急性致死,慢性尚少研究; | 重霾,能见度严重降低 | 1952年12月伦敦烟雾,急性致死4000人,直接相关致死8000人 |
机动车尾气无控制污染 | 1940年代 | 光化学烟雾 | 高浓度臭氧。氮氧化物、碳氢、有机物、细颗粒物。阳光,干燥 | 眼睛和呼吸道刺激 慢性影响涉及PM2.5 | 中霾,能见度降低 | 1955年9月洛杉矶烟雾,但没有发现急性致死记录 |
酸雨 | 1960年代末期 | 酸雨 | 降水酸度低于5.6;二氧化硫、硫酸盐、氮氧化物、硝酸盐 | 不明 | 建筑物和材料被腐蚀;水体/土壤酸度增高 | 长期影响,80~90年代曾被重视跨国界输送问题。 |
臭氧层破坏 | 1970年代 | 平流层臭氧层被破坏 | 氟氯烃等 | 皮肤疾患 | 气候变化 | 平流层臭氧层被破坏 发现“臭氧洞” |
细颗粒物或PM2.5 | 1990年代 | 细颗粒物或PM2.5 | 细颗粒物 发达国家浓度很低 | 呼吸道刺激,慢性致变 | 能见度降低 | 1997年美国提出PM2.5环境质量标准,加强其影响能见度的研究 |
温室效应 气候变化 | 17世纪发现,21世纪重视 | 气候变化 | 温室气体。全球变暖,积雪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降水变化,极端气象事件频发。 | 研究中 | 严重影响 | 长期效应 |
注:表中火山爆发、沙尘暴、森林大火等自然原因为主的空气污染问题没有列入。发展过程中常见的扬尘污染也没有列入。补注:因为事故发生急性空气污染事件也没有列出,如1984年印度博帕氰化物泄漏事故,1986年切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和2011年日本海啸核电站事故等。
我国灰霾污染实际上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就开始严重发生,2005年前后是第一次高峰,2011年下半年开始严重侵入北京,引发全国和国际上的注意。和已知空气污染类型比较,最接近的是美国关于细颗粒物的重视和能见度的研究。但是,我国的灰霾污染中PM2.5浓度远远高于美国,并且有明显呼吸道刺激感觉。我国灰霾很可能主要来源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虽然采用高烟囱,但没有严格控制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以及日益增加的机动车尾气排放所致。和发达国家不同。
因此:
类型 | 发现 年代 | 代名词 | 主要污染物 和特点 | 人体影响 | 环境影响 | 污染事件 |
灰霾 | 2000年代 | 细颗粒物或PM2.5 | 高浓度二次细颗粒物(PM2.5):硫酸盐、硝酸盐、二次有机碳; 冬半年高发,阳光弱,湿度高,区域性 | 呼吸道刺激,慢性致变 | 能见度降低或严重降低 | 2013年1月中下旬北京雾霾,2013年10月哈尔滨雾霾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23: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