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农”问题其实是城市化的问题
“三农”问题其实不是农村的问题,而是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其核心是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产品交换,城市的商品与服务如何实现其价值。
如果农民的收入过低,如果微薄的农业积累无法提供足够的剩余产品来与城市工业进行交换,城市过剩的生产能力就无法实现其使用价值与价值,从而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而且由于生产的中断,导致大量银行贷款成为呆坏账,使银行面临流动性危机以致破产,最终社会陷入通货紧缩,以致酿成大萧条。
但是,在人均一亩三分地的条件下是永远不能消灭城乡差别的,这是传统农业社会劳动生产率远低于现代产业的必然结果。虽然目前“土地流转”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但是这些“案例”已经不是传统的农业,它们的盈利主要来源于旅游等第三产业,因此也就决定了这些案例,只能是“典型”,而不具备普遍意义。因为目前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在扣除劳动力成本以后,实际上已经是负利润。如果在土地流转以后,继续搞传统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又要支付地租、又要付工资,可以相信利润率不会太高,甚至还不会有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有竞争力,除非将地租或者劳动力报酬定的很低。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妄图通过资本游戏,来推动农村资产的增殖,农民收入的增加,其必然结果就是如同有毒的抵押贷款证券一样。
况且,农民普遍也没有流出土地的意愿,虽然目前农业生产主要依靠3899部队,但是人均的那几亩地还是种得过来的,而且这部分劳动力对于现代城市和工业经济而言是冗余的,溶入城市的机会成本太大,因此他们的劳动力边际效益几乎为0,因此农业劳动,不能据此认为是低效的,让这些劳动力脱离劳动既不可能,也无必要。
农民工是没有未来的。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不能融入这个或那个城市,承包的土地还是他们“退休”后的依靠。流水线上的女工过了25岁至多30岁大都就会回乡结婚生子,而且年龄再大一些,就不适合高强度流水线工作了,就会被无情的淘汰下来,毕竟能成长为工长的只是少数。一些重体力劳动待遇是比较高,但是这些工种都比较辛苦,也比较危险,而且也是在拿青春来赌博,年龄一大,超过40岁,身体走下坡路了,就不适合这些工作了。
当然,一切都在发生变化。随着建国后出生的第一代农民逐渐丧失劳动能力,在未来10-15年的时间内,农村土地所有权的矛盾将逐渐显现,甚至非常尖锐。由于婚嫁,通过求学、经商、务工等进入城市,农村中有人(劳动力)无地、有地无人(劳动力)的矛盾将逐渐突出,目前独女户或双女户以及多女户约占农村总户数中的1/5~1/4。在女到男方落户的大环境下,他们的父母年老去以后,土地承包权的继承将成为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嫁到村外的女儿总不能跑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回来种田吧。同时一部分农业人口通过种种途径城市化,但是他们还在继承了农村承包地。而与此同时由于土地承包权无法调整,一些家庭由于人口增长,必然会出现有人无地的情况,会产生很大的不满情绪,土地承包期延长后出生的孩子,长大后或许就是真的“失地农民”,这种情况10~15年内就有可能发生。总而言之,土地承包权70年,这里面将有很多的矛盾,这些矛盾是家庭或家族内部很难协调的
最可怕的结果是将产生是一两代人的时间内将产生新的地主与雇农。那些进入城市的,还继承了承包地,他们不是租地地主是什么?这到底是保护农民利益,还是损害农民利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0: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