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期刊《柳叶刀》日前发布了美国华盛顿大学卫生统计评估研究所研究人员对2017年至2100年195个国家和地区的生育率、死亡率、移民和人口情况进行预测分析,这个结果靠谱吗?预测网显示全球总和生育率(TFR)近年来显著降低,到2100年预计降至1.66,低于2.1的人口零增长指标。
在2064年全球人口达到96亿的峰值以后,到2100年降至88亿。从2017年到2100年,日本、泰国、西班牙等23个国家的人口将下降超过50%,中国预计减少48%。到2100年,人口总数居全球前五的国家分别为印度(约10.9亿)、尼日利亚(约7.9亿)、中国(约7.3亿)、美国(约3.4亿)和巴基斯坦(约2.5亿
到2100年还有80年,如果出生维持在每年1400万,届时总人口会在11.2亿以上,因为预期寿命应该会超过80岁。7亿的人口数据是建立在1.5的总和生育率和0.75的代际替换率的,以27岁为一代,到21000年大概为三代人,从1992到2019出生人口在4.2亿以上,那么下一代约为3.15亿,子二代约为2.12亿,子三代1.59亿,合计6.88亿,接近7亿。 实际上柳叶刀上的预测可能是按照十年前的中国政策生育率,现状父母代为1,那么汉族为0.88,下一代约为0.66,子二代约为0.42,子三代0.32,合计1.4,少数民族现状为0.12,将来保持目前出生规模,三代约为0.36,合计1.76,其中汉族约占80%,少数民族约占20%。总人口4.2×1.76=7.35亿,与柳叶刀估计数据差不多。但实际上目前汉族总和生育率不是1.5,而是1.7~1.8。
印度出生人口还在每年2500万以上,总和生育率>2。印度1993年以来出生人口超过7亿,按0.75的代际替代,他们的子代5.25亿,孙三代3.93亿,重孙代2.94亿,合计12.12亿。但是印度总和生育率会很快下降到1.5以下吗?孟加拉人口暴跌更是匪夷所思。
目前全球人口约为78亿。相比之下,联合国去年6月发布的《2019年世界人口展望》预测2100年全球人口约为109亿,可能更靠谱
根据第五次(2000年)、第六次(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和2005、2015年两次1%人口抽样调查的生育数据,各年龄段妇女截至2015年实际生育的子女数如下。
出生 年龄段 | 分年龄段生育率(ASBR) | 已生育子女数 | ||||||
15-19 | 20-24 | 25-29 | 30-34 | 35-39 | 40-44 | 45-49 | ||
76-80 | 6.0 | 114.5 | 91.7 | 45.8 | 18.6 | | | 1.38 |
81-85 | 6.0 | 114.5 | 84.1 | 45.3 | | | | 1.25 |
86-90 | 6.3 | 69.5 | 74.3 | | | | | 0.75 |
91-95 | 5.9 | 55.0 | | | | | | 0.30 |
96-00 | 9.2 | | | | | | | 0.05 |
1976—1980年出生者,截至2015年(中值年龄37岁)已经生育子女接近1.4个,她们终生的生育数显然会超过1.4个。1981—1985年出生者,截至2015年(中值年龄32岁)已经生育子女1.25个,她们终生的生育数也应该会超过1.4个。1976—1985年龄段是2000年以来婚育的主要力量,1.4的生育水平也和近十几年来的宏观人口数据相耦合。
1976—1980和1981—1985出生者生育行为的年龄特征十分相似,均表现为在25岁左右出现一个出生的峰值,这也符合当时大多数女子都在法定婚龄(20岁)后不久结婚的社会现实。但是1985年以后出生的女子,她们的生育行为与她们的母亲与姐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因为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受教育时间的延长,女子婚育年龄明显推迟,目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接近50%,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同龄人口的5%。妇女婚龄的中位数推迟到大学毕业以后,符合晚婚(22岁)晚育(24岁)的标准,这也使得生育的峰值年龄延迟,表现在分年龄段生育率(ASBR)的年龄过程曲线上,1986-1990年(2015年中值年龄27岁)及以后出生者不仅的20-24岁而且25-29岁的ASBR都低于1985年之前出生的人,但她们30岁以后的一定会高于前者。但是这在“六普”和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中无法反映,具体是多少只有等待2020年“七普”及以后的数据。总之,总和生育率(TFR)的计算是用面板数据代替历史数据,在生育行为模式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存在着用较低的数据估计年轻妇女未来生育可能性的趋势,这必然会造成对年轻妇女终生生育子女数的低估,但是低估多少只有通过未来的数据证明。
人类的婚育模式从早婚向晚婚晚育转型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总和生育率(TFR)的计算值<实际值的阶段,这加剧了低生育率陷阱的误区。同时,中国的特殊国情是计划生育政策曾经抑制了生育水平。中国人的实际TFR曾经在二十年的时间里稳定在1.4-1.5的政策范围。现在还没有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TFR已经恢复到1.7-1.8,这在国际上并不是太低的水平。
总和生育率(TFR)是反映人口发展趋势的最重要指标,它的内涵是反映平均一个妇女一生生育多少孩子。其计算方法是(注意生育率和出生率的区别):
1. 把育龄妇女(15岁到49岁)按不同的年龄段进行统计,每个年龄段覆盖五年,即,划分成15-19岁、20-24岁、直到44-49岁等年龄段,统计每个年龄段的妇女人数,以及普查之前一年内每一年龄段妇女生育的子女总数。这样就得到每一年龄段的妇女的出生率(注意,出生率都是以每年每千人为单位)。这个出生率叫做分年龄出生率(Age-specific birth rate,简写是ASBR)。
2. 将各个年龄段的ASBR累加,再乘以5年,就得到总和生育率(公式见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 ... p=rep1&type=pdf)。注意这时是以每千名妇女为单位。中国所采用的总和生育率是以每名妇女为单位,所以应该再除以1000。
按照最新发布的“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查表6-3“全国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9.11.1-2010.10.31)”,可以计算出总和生育率:
(5.93 + 69.47+ 84.08 + 45.84 + 18.71 + 7.51 + 4.68)× 5 / 1000 = 1.18
按照这种方法计算出1.18并没有问题,但这个公式只是它统计了普查前一年内育龄妇女生育子女的情况,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对于15至19岁,育龄妇女的ASBR值为5.93,25至29岁为84.08,45至49岁为4.68,差异非常大,这非常好解释,是因为15至19岁生孩子太早,45至49岁生孩子太晚,这两个年龄段生孩子的数量肯定少,而25至29岁为生育活跃期,很多妇女在这个年龄段当了妈妈,因此,这样的数字进行求和及平均,可以很好的反映过去一年育龄妇女的生育活跃程度,却不能反映妇女终身生育的子女数量,45至49岁妇女以前生过孩子吗?15至19岁少女以后还会再生孩子吗?在这个公式里体现不出来,除非每个年龄段妇女的生育行为完全一致,否则1.18只能反映过去一年内育龄妇女生育活跃程度,而与我们关心的妇女终身生育多少个孩子无关。
TFR这个指标名义上是指一个妇女在其生命周期中所生的孩子的总数,应当表征的是整个社会的生育行为特征。妇女的生育行为特征,和她所处的年代紧密相关。但是实际进行统计计算的时候,并不是根据一代人的全生命周期进行汇总。那样的数据,可以等到一代人彻底失去生育能力以后,比较精确地算出来,但是那样的数据,只有历史意义,没有现实指导意义。所以实际的计算方法,是将育龄期妇女“当前的”行为特征进行平均汇总得出的。而且,从低到高各年龄段妇女的权重,与其人口规模也是一致的。
1.18的总和生育率的含义是,一位女性在她15-19岁生孩子的可能性为5.93*5/1000=0.02965,在20-24岁生孩子的可能性为69.47*5/1000=0.34735,其它依此类推,最终算出来她生孩子的可能性是1.18,也就是她在一生中生1.18个孩子。
但问题是,只有当所有年龄段妇女生育行为特征完全一致,而且各年龄段女性人口权重相同时理论值才是成立的,但是20多岁的女孩,和40多岁的中年妇女(实际上已经是两代人)的生育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2009年,20-24岁生孩子的可能性为69.47*5/1000=0.34735,而25-29岁大约是0.42,30岁-34岁为0.23,但问题是20多岁的女孩子当她们30多岁的时候,生育的可能性还会是0.23吗,过去十年随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扩招,妇女平均的除婚育年龄提高了不下5岁。现在30多岁的女性,她们20-24岁和25-29岁的生育可能性也不一定是0.35和0.42。而40-49岁的大姐和阿姨,她们年轻时候的生育可能性肯定不可能是0.35和0.42
按照上述计算方法,总和生育率指标指反映了过去一年中实际出生人口与育龄妇女(15至49岁)总数之间的比例关系,与一位妇女一生中实际生育的孩子数量毫无关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30 07: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