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了吗,不破不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mx81 每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 有一个理由去坚强。

博文

人才真的过剩么?

已有 4411 次阅读 2010-11-27 13:24 |个人分类:社会万象|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看了迟博士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的人才是否过剩?(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7798)的博文,个人觉得很有感触。我本科是生物类专业,硕士也是生物学的二级学科,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如果不读博士或者不出国深造这个专业在我们国家是最不易就业的专业之一。

       还记得高考前的那段日子,到处在传言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促使了我像很多人一样报考了生物类专业。本科毕业前还在想,这辈子做科研也不错,所以选择考研,硕士同样是生物学专业,临近毕业我接着考博士,那时候也没有多想,因为做科研的想法还没有改变。可是看到当名校或者中科院系统的博士竞聘我校青年教师时的惨烈现状,觉得他们太不容易了。即使应聘成功也要面临这样的现状:年近而立,大都未婚,工资微薄,想做些东西没有项目,没有经费的。原以为只有我们学校是这样,后来了解到,生物类的博士毕业生大都是这样,情况已经和本科毕业时大为不同了。高校招聘青年教师的条件越来越苛刻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想想自己,即使如愿以偿考上博士,即使三年内如期毕业,三年内不能给家里减轻一丝负担。而父母都是种地的,经济状况可想而知,我动摇了,我要工作。

        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无论是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或是其他应用学科,每年的毕业生与当年的工作岗位需求量差别是很大的。中国高校的学科设置都倾向于大而全,即使是小麻雀,也要五脏俱全。这些就加剧了人才相对过剩,再加上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倾向于学术,轻视应用性,即使是工科等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毕业生也不能很快适应工作角色。对于单位来说都想找个现成的,来了就能独当一面,而不肯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加强岗位培训,因为时间就是效益。

        我想要避免人才过剩,首先要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学术性和应用应和谐发展;其次要优化学科设置,不要一窝蜂的设置某一专业,要根据社会需求合理设置;再次要大力开展学历后教育,就是要加强就业后的岗位培训;最后,发展职业教育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应切实考虑社会现状,诸如开展订单式培训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924-387933.html

上一篇:防火墙
下一篇:《暖伤》叫我如何不感伤?
收藏 IP: .*| 热度|

3 蒋新正 吕喆 侯成亚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8: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