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人和周围同事朋友的求职经历来看,美国高校聘Tenure Track的唯一标准是能力。什么样的能力?科研能力?错!科研能力只是一方面,因为科研能力好只能说明可能更容易成功,但这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发过N篇CNS文章的除外,不过有几个能做到?)。他们要的是综合能力:科研能力 + 组织能力 + 人际交往能力 + 语言表达能力 + 教学能力等等。
一边来讲候选人的出身有一定作用。美国人也信名师出高徒,但不是盲目迷信。虽然名师的关系网对候选人的将来有很大作用,但前提是候选人的科研能力和其他能力也要很好才成。他们很清楚名师的很多手下并不一定灵,有不少是已经或将来会被‘淹死’的。
没有出身的候选人(土博士、小学校、和没饶毅施一公那么牛的老板)的竞争力不比名校牛老板的差多少,前提是你表现的综合能力让人信服。比如:你可以用一串文章证明你的科研能力,用深入浅出的演讲证明你组织、语言表达、和教学能力(所以你面试时的seminar至关重要),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和积极乐观的态度证明你的人际交往能力等等。这个综合能力是候选人将来能否拿到科研经费,能否在领域内占领一席之地,能否和同事和谐相处等的最重要的因素。
所以,土博士们根本不需要自卑。要坚信有志者事竞成。呵呵,说着说着怎么就跑到自己的座右铭那儿去了?
后记:人际交往能力对建立科研合作很重要。靠吹牛说大话蒙人不能长久,这种坏名声的作用其实是毁灭性的,绝对不能做,也根本不能算做人际交往能力。
Tenure track在中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90130-499931.html
上一篇:
拿科研经费的辅助性手段下一篇:
我的权力都哪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