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唯SCI论文根源是对名利追求和对科研环境适应的结果。唯SCI论文是结果而非原因。狂热追求SCI论文数量,其内在动力是对名利的追求,放弃了科学研究的初衷,陷入了名与利而无法自拔。如果当前科研环境鼓励、助长这种风气,科研人员对SCI的崇拜和膜拜势必会火上浇油。幸运的是,我们都注意到了过度追求SCI论文的弊端,而开始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生活在经济社会,对名利追求也是人的本性,不能一味地倡导科研人员坐冷板凳、耐得住清贫,道德说教无助解决唯SCI论文现实问题。因此,我们要从形成唯SCI论文根源着手,釜底抽薪地解决好这个问题。
2.科研人员名利与SCI论文数量弱化脱钩是反对唯SCI论文的核心。如果职称评定、岗位聘期考核、项目验收结题、人才帽子评审、科研项目申请、科研奖项申请、绩效奖励考核等不与SCI论文数量脱钩,那么唯SCI论文的势头就难以降温。显然将科研人员名利与SCI论文数量脱钩,现阶段还是难以解决,但应该考虑更多替代指标、平行指标去弱化SCI论文数量影响。当前科研工作人员需要发表一定数量SCI论文才让科研工作进行下去,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如果长期不发表SCI论文,往往会对职业生涯有比较严重的影响。当前,应该提出若干具有说服力和公信力的指标,与SCI论文数量共存,形成科研人员名利相关的考核指标群,而非唯SCI论文。
3.构建与完善新型学术水平评定制度,是反对唯SCI论文的关键。SCI论文是经过同行评审,能较好地代表学者的研究成果质量和水平,多年积累的SCI相关量化指标,能够很好地评定研究人员的学术水平。反对唯SCI论文还需要从学术评价方面着手,提出破解学术水平评价难的问题,尤其是如何破解圈子文化、大权威文化,形成公开透明、客观民主的评审文化,让评审结果不依赖SCI论文数量仍具有广泛接受的公信力。显然,削弱SCI论文数量,构建和完善更多关注科研成果质量的学术水平评价的制度与文化,需要长期建设而非一日之功。
4.反对唯SCI论文应以科研奖励导向调整为主要手段。SCI论文数量一定程度上是我国科学研究走向世界,凸显科技大国的重要标志。目前,我们国家SCI论文在国际上的比例还不是异常的高。现在,将科研人员名利与SCI论文脱钩,有现实的困难。现在更应该提高学术成果评审的客观性,提高学术评审公信力,调整科研奖励导向,更偏重奖励高水平研究成果,而非仅仅是SCI论文。例如,切实解决经济社会中实际问题的科研成果,需要重奖。同时,各行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其难度和重要性也要分别给出相应的奖励,而非看SCI论文的数量,看其实在的学术水平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潜在价值。
5.增加科研人员收入并减少收入两极化趋势是反对唯SCI论文重要举措。如果科研人员收入能保障有尊严的生活,过富足而又有质量的生活。如果科研人员相互收入差距不会因为多几篇SCI而变得特别悬殊,进而导致心态失衡,那么就能稳定科研人员心态,更多关注学术本身而非SCI数量。现在SCI论文数量多,就意味着更高的地位、更多的项目、更多的帽子、更好的发展,走向SCI论文与科研经费的良性互动,名利双收。科研人员从起步早起能快速发表30-50篇SCI,势必在科研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并在与同龄人科研竞争中存在马太效应,致使个人名利将有大幅提高。稳步地提高科研人员收入,并减少他们内部两极分化,就能起到稳定人性,安心学术的作用。如果让过度追求SCI论文成为不赚钱、甚至赔钱的事情,研究人员就会冷思考,将精力转移回归到学术本身。
6.有干货的SCI论文,数量也是质量。SCI论文是科研成果重要表达方式,是传播的重要渠道和手段,是经过同行评议的学术成果。我们反唯SCI论文,并不是说不发表SCI论文,反对的是过度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反对过度追求数量而回避了关键科学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在关注科学与实际问题的同时,要多发表有干货、有真东西的SCI论文,仍旧要保持一定的数量。如果长期不发表SCI论文,学术成果总结表达能力会下降,在国内外学术圈影响力会下降。发表SCI论文过程,也是对科研工作的总结和再思考,也会促进研究深入。科研人员要保持一段时间发表一定数量SCI论文能力,当然不是追求SCI论文的数量而是追求SCI论文的货真价实。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9: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