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人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n

博文

理想的大学教育

已有 9444 次阅读 2016-12-24 07:42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大学, 学生, 教师, 挂科, 淘汰率

文章的起源。我在前天,撰写博文介绍了现在高校本科教学过程中,存在“师生妥协,共同堕落”的现象,读来让人感觉寒心、品格低劣而又圆滑,实在是让人失望至极、看不到希望。我们的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出路在哪里呢?或者说,高等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理想状态是如何呢?今天专门来论述这个问题。

理想的状态。高等院校的本科教育过程中,师生应该是良性互动的、相互较劲、追求卓越的一个过程,而且,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鲜活的个人,是不会受到外力束缚的、能遵从自己原则和底线,有自己学术品质要求的理性人。大学是培养独立、健全人格的地方,是培养民主、自由思想的地方,而不能成为大染缸、厚黑文化初育基地。

授课的深度。教师从讲授的这门课程理论体系自身要求,需要具有良好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并随着学科发展是动态的、具有活力的理论体系。教师所讲授的理论体系是从学科要求、现实行业需求和科学研究所处的水平综合而决定的,是与学生经过几次相互动态反馈,所形成的一种教学理论体系模式。教师只需要坚持自己的学术标准,认真投入地授课,理性灵活的多种方式的考核,而不用过多地考虑学生挂科的问题。

理性的学生。学生是独立,他们有选择专业与课程的自由。但,选择专业需要一定的程序,选定之后需要遵守契约精神,需要执行下去不能半途而废。学校会给学生后悔的机会,但需要遵循严格的程序,但不至于让学生换专业、调方向机会渺茫、几乎绝望。学生对所学课程是热爱的,是有职业精神对待自己所学课程的,并且对自己和教师都有标准与期待。关于挂科,学生有理性认识,不会因挂科而失去理性,走向沉沦、极端。

有淘汰率的高校。高校大学四年毕业率,理应不能都保持在95%以上的高水平的。大学四年应该是有良性竞争的,是有淘汰率的。但是,这个淘汰率不是人为而定的,理应是由每位任课教师学术标准、学院大学学术标准,综合多次考核累积的效果。没有淘汰的大学,不能成为一个好大学。有淘汰率,但是也不能是赶尽杀绝的,需要给予其他配套的,比如,延迟毕业、校际学分互认转学、降格毕业等。

延迟的教学评估。教师并不是吃完就可以点评的厨子。任由学生点评,也是存在缺陷的,尤其是低分、不及格的学生,心态会失衡的、并常表现为失去理性。教书育人是个漫长的过程,建议等学生毕业三五年后,再进行跟踪评估。只有等学生走出校园,步入社会,从现有环境剥离的时候,才能相对客观的评估所学习的课程。读书期间,教师与学生存在利益相关,评估具有相当主观性,有失客观性。现在的教学评估,某种程度上成了学生要挟教师的一个工具。

全程的教学评估。现在高校习惯于每个学期开展听课周,对重点课程或者教师进行观摩,或者穿插听课。每个学年,也都会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比赛。这些活动的确能不同程度上推进教学质量与水平,应该长期坚持推行下去,但毕竟是片面的、不综合的。理应从教研室、院系等层次,经过多位教师的讨论和商议,确定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要从课程发生之初,确定课程的系统性、深度,不能随意任由教师草率而定。授课之前系统备课。教师需要将讲授课程教案、课件系统完成后,在教研室层面上进行系统试讲,并听取意见进行调整。不能只是试讲一节,就开课授课。教学过程监督。大学所讲授的知识,大多不属于保密内容,建议对每门课程进行录像,导入高校教学系统。依此评估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情况,同时,公众下载可以促进科学知识的传播,从技术上不存在任何难度。

竞争文化的培养。大学要引导理性的文化。要让不同程度的淘汰率成为大学普遍的、正常的现象。学生转专业、转大学、延迟毕业也是平常事儿。要保持高等教育的纯洁性和教师的学术独立性,教学过程中不能受到各种非学术干扰,避免教师教学过程中学术独立受到干扰,摒除各种潜规则。教学要理论知识与思辨能力兼顾,让教学成为新知识、新思维汇融的前线,形成良好的学术思维与世界观。

走进未来的大学。高校教师是一群收入尚可,活的有尊严,很体面的精英群体。他们让世人尊重、景仰,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良知与底线。教师是一个充满了热情、奉献,自我成就感很高的职业。大学的校园里,课堂上,随处见到的是一个活生生、富有创造力的青年,他们活泼自由、他们独立理性,是成熟的青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8729-1022927.html

上一篇:光头强的结局
下一篇:2016年的科研总结与展望
收藏 IP: 202.204.120.*| 热度|

35 姬扬 张士宏 张忆文 杨正瓴 王安良 吕洪波 徐令予 张云 李万峰 岳雷 石宁 尤明庆 麻庭光 汤茂林 黄永义 王林平 姚向东 胡涛 吉宗祥 冉立山 姚伯元 冯建灿 张海权 王永晖 王凯 汪育才 李斌 王飞 葛素红 朱晓刚 xlsd hmaoi ly6617 guhanxian LongLee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7: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