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周与我研究生都会有个例会。听下他们一周以来的学习、研究进展情况,安排下一周的工作重点。听汇报是次要的,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大家彼此交流下进展。当然,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总结下自己的研究、梳理下思路、规划好近期和远期的研究工作。年轻朋友在一起,是非常快乐的,同时,还能起到相互交流、相互监督、相互激励的作用。
八个研究生选题各不相同。我一共八个研究生,他们做的东西五花八门,基本上一个人一个方向,彼此关联不多、没有什么瓜葛。他们的研究,我知道的多少、深浅不一,但都是我感兴趣、很热爱的事儿。我时常感觉做的内容过多、过杂是严重缺陷,影响了我研究的系统性、深入性。今天下午又开了一个下午的例会,突然发觉这样也没有什么不好。他们的学位论文选题,大都是由他们参与项目的内容而定,因此,各不相同,也在情理之中。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与其挣扎纠结,还不如享受现在研究的多样性。
第一位蔡同学。她做的工作是:自然降雨作用下北京园林植物阻滞PM2.5的输出机制。她观测了16种北京园林植物,自然降水过程中从这些园林植物淋洗下来的颗粒物质量与组分。在研究不同园林植物淋洗颗粒物质量差异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等园林植物颗粒物淋洗总量与过程与降雨量、降雨类型、降雨过程的关系。她观测了包括降雪在内的12场次降水过程,系统取得了园林植物颗粒物降水淋洗定量过程。研究之初,她还写了篇60多页的研究综述,可谓波澜壮阔、前所未有啊。
第二位何同学。他做的工作是:次暴雨作用下北京土石山区坡面土壤有机碳侵蚀研究。研究重点揭示北京土石山区土壤有机碳侵蚀强度与影响因素,比如雨强、覆盖、坡长等影响因子,关注土壤有机碳侵蚀过程的分选与富集,次降雨输出过程与影响机制。他做了8个径流小区、61场次的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在诸多方面取得了这一区域前所未有的新认识。如果能再用回归分析、集总土壤侵蚀模型等进行机理分析或者初步模拟,研究将更加定量化、深入和系统。
第三位王同学。他是专硕,要求似乎低一些,但他的工作似乎同样令人兴奋。在北京山区选择了一个自然坡面,在详细测量了地形、林木信息基础上,从山顶到沟底,高密度地打入了土壤水分观测管,旨在研究北京山区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与影响因素。历时2年,前后观测了38次,系统全面的获得了土壤水分动态数据。重点在于解释华北土石山区自然坡面土壤水分时空变异性以及坡位、微地形、林木耗水、降水等对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的影响。如果能揭开华北土石山区土石界面的土壤水分向下传输过程,那才是令人激动的事情。
第四位孔同学。山东孔圣人的后代。她的研究在北京北部山区,怀柔的怀九河,旨在研究怀九河河岸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与修复技术构建。她用了整个暑假,将50km的怀九河跑了三四遍,详细调查了60个80m长的河流岸坡植被样地。以此调查为基础,按照干扰程度做了河岸类型划分,筛选河岸带修复适宜植物种;接着又开展了河岸带种-面积关系的研究,评估不同类型河岸调查所需样地最小面积,以此指导河岸带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推测河岸开发建设项目导致岸坡破碎化过程中生物多样性的损失,这个研究在河岸带这一地理区域具有一定开创性。她还从不同功能区与立地条件出发,评估生态修复措施的适宜性,并对典型河岸开展了相应的两维三维典型设计。研究从理论、技术到规划、设计,既有领域最热门的理论,又有当前最热门的河流修复技术,色彩斑斓,如此有趣。
第五位夏同学。夏同学与孔同学是大学同学。他们一起从怀九河做调查工作,但研究重点却相差颇大。夏同学基于河岸带调查结果,先做了怀九河河岸立地类型评估,结合景观、生态功能等特征,分立地选择适宜植物。夏的研究重点在典型河岸带类型上,研究不同修复措施对径流、输沙、净化水质的影响,尤其是植物配置与河岸宽度的影响。旨在构建海绵型、净化水质型,既符合防洪护岸,又符合当地群众休闲游憩以及旅游景观功能的近自然河岸修复配置体系。
第六位张同学。他研究三北防护林对土壤水分消耗问题,重点揭示三北防护林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问题。这个研究难点是野外工作辛苦、打土钻太累、经费花费高,主要工作是采用打钻孔的方法,揭示不同树种、造林密度、林龄人工林样地土壤水分的垂向分布,定量揭示人工林与深层土壤水分的动态互馈机制。他是一年级学生,目前以上理论课程为主,闲暇之余,正在他读国内外文献,遇到好的英文文献,他索性开展了文献翻译工作。初步研究方案已定,具体细节与方法正在落实之中,只待明年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春暖花开之时,一个充满汗水、充满希望,光辉灿烂的研究工作即将拉开序幕。
第七位蒋同学。我刚毕业了个桂林籍的学生,又来了一个桂林籍的学生,他们似乎一样的优秀,真是天意、缘分啊。世间还有什么揽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更让人高兴的事情呢。她的工作与何同学的相似,都是基于人工降雨试验做坡面土壤有机碳的侵蚀机制研究,但研究区从野外搬到了室内,较何同学的工作更加注重坡面水动力过程对土壤有机碳侵蚀的影响。重点突破土壤有机碳侵蚀过程中的水动力学机制,开展具有动力机制的坡面土壤有机碳侵蚀输移的模型模拟工作。另外,在植被作用机制方面,从林区走出来,更多地考虑植被覆盖及根系对土壤有机碳侵蚀的影响,加深生态恢复对土壤有机碳释放机制影响的定量认识。这个工作是前期工作的深入,是与前人有所不同的研究,值得期待,让人兴奋!
第八位段同学。她做省域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划分工作,重点预防区与治理区的划分是开展水土流失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具有全局性、长期性的影响。现在全国每个省区都在做这项工作,不同省区采用指标与标准存在差异,划分过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但以定量为主,划分过程科学性存在缺陷,很大程度上以来主观判定,她的工作就是弥补这项工作的这个不足。当前她系统掌握了省域的防治区划分所需基础数据,在完成指标系统构建、标准确定的基础上,重点开展防治区划分定量方法研究。最终目标是基于GIS平台构建一个,以省域多源空间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多种划分单元设定,多种方案比对,动态、可视、交互、自适应的重点防治区划分平台。这项是我国水土保持行政行业正在从事的工作,接地气、有生命力。若能从定量划分方法方面取得进展,将对当前这项工作的科学性、客观性起到积极作用,势必影响广泛而又深远。
以上是我八个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和主要研究内容,他们研究方向不同、也内容各异,但大多都是围绕着生态建设环境效益的大方向展开和布局。这是他们年轻时曾经日夜思考、探索过的事情,组成了我的科研生活,也是我学术理想的固有部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年新人换旧人。指导他们学位论文是我工作的重要内容,丰富、发展着我的学术体系,成了回顾我学术历程的坐标,更定义了我的学术人生。
如果将学问做的高深,还需要专注以特定主题,保持连贯性与组织性,系统性与创新性,更多体现理论性。研究从一点开始,任由自己的爱好与性子,在江湖中随波逐流、任意漂浮,玩够的时候还是要回归,从发散到收敛。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未来是洗尽铅华后,研究从发散转向收敛、集中,还是在诸多人与事、名与利中分散、迷失,堕入无尽的时间碎片之中,这真是学术发展的大问题。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5: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