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人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n

博文

不做学术报告的教授不是好教授 精选

已有 16047 次阅读 2016-12-5 06:40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交流, PPT, 学术, 青年, 报告

现如今,有一些教授,喜欢参加各种类型的评审会、论证会和验收会。高高在上、评头论足,最关键会后还能赚取一定额度、价格不菲的专家费。但他们却很少参加学术会议,做学术报告,尤其做一个专门、系统的研究报告。上课与参加学术会议做报告一样,都是教授最基本的本职工作。不上课的教授,不是好教授,不参加学术会议做报告的教授,我觉得也不是好教授。

分析原因可能包括:教授事情多、工作忙,难以抽身,静下心来总结自己的研究,系统做一个学术报告;教授更关注经济效益,学术报告通常只有付出心血精力,并没有最直接的经济报酬;穷教授由于经费短缺,学术灰心,消极避世不愿牵扯江湖,做学术报告;富教授由于怕露富,因为受吃瓜群众关注高,怕做不好丢份,因此,尽量不参加学术交流,尤其是专门做研究报告。

当然,还有其他可能,比如教授长期做公关业务,已经疏远了具体业务,而项目来源主要是多种渠道、台面之下运作而来。如果参加学术报告,将项目研究搬到台面上,做个有失水准的报告,让大家评头论足,势必将自己推上风头浪尖,与其那样只有风险、没有收益,还如不闷声大发财。昨天,我参加了全国水土保持青年学术研讨会,做了个报告。根据亲身体会,颇有一些心得与收获。

(1)参会的紧张和焦虑。早在三个月前,我就收到了参加这次学术会议,并做报告的要求。我就在选题材,准备报告的PPT。综合考虑会议的主题、观众和自己这几年做的研究内容,筛选主题准备报告。随着会议的来临,内心越来越紧张、越来越焦虑,在参加会议上台做报告的时候,内心紧张达到了顶点,甚至一开始都不知道如何开展报告了。让一个生性内向的人,在众人面前做报告,真是难为人啊。不过报告一分钟后,内心就安定下来了。做完报告之后,内心的轻松和安定,感觉好极了。

(2)充满希望的年轻人。这次学术会一共二十多场报告,都是四十岁以下的年轻人。与往常不同,这次报告质量特别好。有三分之一的报告,是从一区刊物上发表的成果,差不多有一半的学生有国外学习经历。从他们身上能看到学术国际观、潮气蓬勃、对科学的热爱,充满了希望。

(3)较为先进的研究方法。随着国家对科研的持续投入,尤其是对科研基础观测仪器设备的建设,这些研究大多基于昂贵的仪器设备、长期观测的结果,已经与国际上差距很小。相比较而言,我的研究方法成为了陈词滥调,让人羞愧难当。着急也不是办法,只能像一步一步地来。

(4)集中持续系统的研究。这些年轻人做报告的工作,基本上都是自己博士期间所做的工作。对所做报告内容的方方面面,极其娴熟,信手拈来。既知道别人做了什么,也知道自己做的有什么优缺点。而我做的工作过于分散,做的深度不够,熟悉程度也不行,想一想真是个大问题。

(5)始终站在科研第一线。一定要亲自读文献、亲自到野外做实验、亲自做图做表,脚踏实地的从事一线科研工作,不能只是让研究生动手做一做就算了。如果不亲自做,体会在哪里呢,去做报告的时候就自信不起来。尤其是同行提问的时候,更是感到诚惶诚恐。相信,这也是很多教授,成果虽然卓著,但也不愿意做学术报告的原因吧。

从事科学研究,不仅要好好地做好教学工作,教书育人、传播知识,而且还要勤恳踏实地从底层做起,做有用、有价值、接地气的科学研究,不能以任何借口疏远了科研。从今后开始,要缩小自己的科研范围、集中到一两个点上,与学生一起读文献、做试验、写论文,争取每个学期都能做一场专业的学术报告,避免不小心被学术圈落下来、边缘化、掉了队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8729-1018706.html

上一篇:异彩纷呈的研究生选题
下一篇:我到底是不是好爸爸啊!haha
收藏 IP: 202.204.119.*| 热度|

39 朱晓刚 彭渤 李学宽 徐耀 苏德辰 王国强 黄永义 姚伯元 王福昌 强涛 徐令予 郑俊 陈理 黄仁勇 施树明 汪育才 王从彦 鲍海飞 郑永军 岳雷 刘光银 吴斌 付福友 周兵兵 唐小卿 王洪吉 杨顺楷 陈建林 韦玉程 张云 董焱章 hmaoi ttee1 ericmapes biofans kexuegzz table uneyecat cross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7: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