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科学网博客和校内日志留言以及他人分享栏中的留言中,得到了许多人的指正与鼓励,收获很大。但是在此对于我自己写的“科普文章”,还是有一下几点说明:
第一,从头到尾没有论资排辈的意思(这也是我个人最讨厌的做法)。对于所有的科研工作者,我们都该抱着一种尊敬的心态,客观地从其工作上来做一些论述,所 有的评述应该“对事不对人”。哪些人牛,哪些人不牛,这不是一个学生该做评价的,作为学习的一员,我应该做的是评述“哪些人的工作我感兴趣,哪些人的我不 感兴趣”。或许每个人看待一件工作或者一个人个性的角度和深度不同,但是我相信施一公老师的一句话“科研就像是攀登高峰,无论那个领域都是一座险峻高峰, 每个人在半山腰的时候看到的景色是各不相同的,而当大家都到了最顶峰的时候,看到的一切都是一样的,无论是数理化天地生,还是文学、艺术,都是如此。”对 于论资排辈后面的八卦故事,我也不感兴趣,他们的个人私事只是黑箱,我们关注的重点应该是黑箱后他们的成果和给我们留下了什么财富。
第二,关于一些细节的阐述可能不够仔细。有人质疑衰老过程是生物体系中很少的“非酶促反应”,其实我的本意指的是利用小分子工具雷帕霉素发现的TOR蛋白 通路,并没有指一些自由基氧化或者蛋白沉积的“熵减过程”,这估计和了解深度有关,毕竟我只是业余的不是专业的。还有人质疑RNAi,认为这也是非酶促 的,很有意思,这个领域只有在2000年没有研究清楚之前这样认为,被剪成21-23个碱基的shRNA与Ago蛋白结合后通过富集其他蛋白来催化 mRNA的降解,从生物学上讲认为这是蛋白调控过程,但是如果从化学角度上说这样的Ago蛋白复合体就是一种起到催化作用的酶,我觉得这项研究的重点绝不 是双链RNA的设计,而是中间酶催化的调节过程。同时包括一些小RNA作为“蛋白适体”的研究也一样,我个人认为重点不在于设计这样的小片段RNA,而是 这样的蛋白调节剂怎样去影响酶的作用。还有关于酶和蛋白这两者的区别,肯能我也没有说清楚,这里我把除了结构蛋白意外所有参与调控生理过程的蛋白都成为了 “酶”,而不仅仅是那些具有活性中心直接作用于某些反应的蛋白,因为没有一些起到调控作用的先导蛋白,后面的“傻大个”还是无的放矢,因此广义上说,一些 起到富集作用的蛋白也是起到定向催化作用的。当然这只是个人观点。
第三,关于“科普”与“科研”。北大生科院的饶毅院长,被某些人讽刺为“著名科普作家”,很多人也喊着有时间去干点“正事”。或许这些“正事”就是多做做 实验然后多投一篇NCS文章?很多老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常常说自己有鲁迅当年的感受,我开始还不理解,现在逐渐明白了,你自己发一篇高水平论文并不能提高一 个国家的科研水平,也不能拯救一个领域的发展趋势。或许又有人喜欢在这里辩论了,很多领域里面的某一篇论文带来了这个领域的革命,打破了僵局;仔细去看看 这些领域,都是热的不能再热的领域,你不发这篇“打破僵局”的文章,也有别人来。如果一个领域连纳税者都觉得是无聊的或者是“有危害”的,那不但研究没有 意义,而且科研经费的来源就收到了威胁,毕竟都是纳税人的血汗钱。做点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同时也让社会知道你在干什么。学会宣传自己没有什么不好,写写 “科普”让其他领域的人甚至是一些不搞科学的人知道你感情的问题也没有什么不好。何必去纠结一些细节问题呢?在一个领域中,甚至他们自己都不不能准确地定 义我们在干什么的时候,如果你从旁观者的角度总结总结共同点来说说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也没什么不对吧?
第四,关于一点小建议。现在网络水军阵容强大,很多我们这个年龄的学生喜欢充当“愤青”,每天分享着一些个各式各样的言论,抱怨一些自己不该抱怨甚至是抱 怨了也没有任何作用的话题。一个人的生命是可贵的,不要表白荒废了自己的青春,一个人改变不了一个社会但是你可以把自己做到最好,如果每个人多尽全力做到 最好了,那这个社会也就真的和谐了。不要自作聪明,因为有的是人比我们聪明的多,他们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你也解决不了。作为收了这么多年教育的“高素质青 年”,应该把目光和注意力放在有意义的事情上面,少看看那些不知真假的负面新闻、少参与一些无聊的辩论、少思考一些无聊而且没有结果的哲学问题、少去和别 人抬杠,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奉献。不要总把故意和别人的观点不同互相争吵作为乐趣,这样做并不能显示出你多么的聪明。在做实验、上课、写论文之余,有时间 的时候把自己的一些新的想法写下来,做一些交流,这样的“科普”有什么不好呢?如果每个人都去把自己的观点和一些收集的事实传播开来的话(仅限于科学技 术,不包括政治问题),那么是不是能够让知识传播更为迅速呢?人类或许是个不够发达的物种,我们的记忆不能遗传,但是我们可以写下来,给别人参考,这是我们的优势,不要把这样的优势变为劣势。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2012年5月4日
于清华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3: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