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baox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baoxi

博文

奥地利纪行之二:维也纳——慕尼黑——Obersdorf——Hirschegg

已有 8000 次阅读 2014-1-29 08:49 |个人分类:旅游札记|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维也纳, 奥地利, 火车站, 慕尼黑

   下了飞机,取了行李,我到机场的问讯处打听如何才能到达Hirschegg,他们建议我去OBB(奥地利国有铁路公司)咨询一下。机场通往市区的火车(City airport train)站台上并没有一个工作人员,我立即跳上开往西火车站的机场巴士,相信在西站一定能够找到抵达Hirschegg的交通工具。
  只用了25分钟就到达了西站。OBB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必须先到慕尼黑,再换乘其他火车到Obersdorf,然后在转乘汽车去Hirschegg,除此以外没有其他路线,我可以直接买从维也纳到Obersdorf的联程票。“多少钱?”“124.20欧元。”“18号我还要回到维也纳,同时买返程票,能不能打折?”“不能打折,但是我可以看一看有没有优惠……,从维也纳到Obersdorf,在慕尼黑主火车站换乘,124.20欧元,返程票49欧元,共计173.20欧元。”“好的,我刷信用卡。”他又打印了一份时刻表,每一列火车停靠的具体站台,以及换乘火车时步行所需的时间,都详细地列了出来。
  由维也纳开往慕尼黑的快车(Railjet)其实并不快。铁路并没有实现电气化,列车最高时速160公里,平均时速130公里,比咱们中国的和谐号动车慢多了,也不如法国的TGV。真应该由咱们中国投资兴建一条由慕尼黑经维也纳通往东欧的高速铁路。列车奔驰在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平原上,农田里的作物还泛着绿色,这里比华北平原暖和许多。远处是隐约的山峦,时而经过一些水泥厂之类的建筑,看上去死气沉沉,没有一点活力。车厢里空落落的,没有几名乘客。记得几年前在德国南部乘火车旅行,那时身边还有肖兄弟,在火车上还遇到了两个从比利时来的去参观新天鹅堡的中国女孩子,其中一个好像是天津外国语学院的交换生。然而现在,只有我一个人,行走在一个人的路上。我翻出邢老师的《你错了,爱因斯坦先生!》,慢慢读了起来。读了一会儿,合上书,又看窗外的景色。列车已经过了萨尔茨堡,森林逐渐变多,山脉也近了许多,一个漂亮的大湖,沿着铁道,蔓延了很久。我又掏出TimeOut的《维也纳》旅行手册,寻找可能会去造访的景点,偶然发现了一个介绍据称是维也纳最漂亮的妇人——阿尔玛的副篇。阿尔玛生活在二十世纪初年,一生经历了三段婚姻,和四个男人有感情纠葛,这四个男人分别是剧作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人们说,幸福的婚姻使人长寿,我不知道阿尔玛如何看待自己的婚姻,但是她确实很长寿。无论如何,她很有文化品位,而且绝不庸俗。
  在慕尼黑主火车站,换乘了开往Obersdorf的列车。一个去Lindau的小伙子匆匆忙忙钻进了我的包厢,我告诉他列车将在中途分开,前一段开往Lindau,这两节车厢去Obersdorf,他又匆匆忙忙地离开了。天渐渐黑下来了,我很疲倦,仰在座位上只打瞌睡。快到目的地的时候,我收拾行李,到列车门口等待下车。这里是德国铁路网的末梢,所有列车都会停下来休息,第二天再驶回德国的心脏。
  一个小伙子热情地带我到火车站旁边的汽车站,检查了一下时刻表,告诉我十五分钟后(即晚上8点整)将有一辆汽车开往Hirschegg,我很感谢他的帮助。天气很冷,路灯很暗,周围没有几个人。竟然没人来抢我的背包,也没有人找我要钱。真是“洪荒知礼仪,山居有圣贤”啊!
  汽车终于来了,其实司机很准时,只是我怕它不来。汽车沿着盘旋的公路向山里开去,路旁的积雪越来越厚,路也越来越陡,积雪沿着山坡,一直铺展到山顶上去。黑夜里经过一些村子,差不多走几百米,汽车就要停下来上下乘客。乘客并不多,有一些似乎与司机很熟。过了大约二十多分钟,司机说:“Hirschegg到了,你住哪家旅馆?”“皮特森教授的家。”司机默然。
  村子里很安静,昏黄的灯光从几间临街的屋子里照出来,间或有一辆小汽车驶来,穿过村子,不知道驶往哪里去了。我推开一家酒吧的门,询问皮特森教授的家在哪里。一位先生在电脑里查了一下,拿来一张地图,用铅笔圈起来一个 “38a” 的标号。“沿着你下车的路,向右拐,一直走到山顶,就到了。”
  山上有很多岔路,我不得不经常停下来,判断那一条最有可能通往皮特森教授的家。行李箱的轮子好像进了沙子,转动不灵活了,我只好提着行李走。一位夫人似乎刚刚回到自己的家门口,问我去哪里。“皮特森教授的家。”“有没有电话?”我拿出会议通知,指示给她电话号码,她用手机拨通了皮特森教授的家的电话。“沿着这条山路向上走五到十分钟,就到了。”
  山上的住宅并不连贯,错错落落地分散在山坡上。明晃晃的月亮挂在我的头顶上,周围点缀着几颗明亮的星。我走啊走,不知道前面一家小楼是不是皮特森教授的家。以后在国内开会,我们应该把会议地点挪到野三坡去,让他们也在黑夜里沿着山路拎着大箱子找农家院住。前面的小楼近了,好像是一个饭馆,从小楼的体量上看,似乎容不下六七十名会议代表居住。正踯躅间,身后开来一辆吉普,来人喊:“上车吧!”“你是会议组委会来接我的吗?”“是的,上车吧!”很快我们就到了目的地。“你叫什么名字?”“我的名字叫物理。”“Nice to meet you! 你是圣天使吧。”后来才知道,他的名字确实叫Uli。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9347-763125.html

上一篇:奥地利纪行之一:从北京到维也纳
下一篇:奥地利纪行之三:雪山上的木屋
收藏 IP: 110.172.223.*| 热度|

7 李健 刘全慧 张红光 强涛 邢志忠 htli rosejump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5 10: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