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有趣的中缅边境地震区

已有 3445 次阅读 2014-5-24 09:44 |个人分类:强震预测|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缅边境地震区

有趣的中缅边境地震区

为啥说中缅边境地震区有趣呢?是因为划分的3个地震区之间有内在力学联系。看完本文,就觉得有趣了。

该区分为三个地震区(图1),20113月云南盈江Ms5.9级地震和缅甸掸邦Ms7.2级地震证实了我们的预测结果[1]


1 中缅边境地震区地震构造图

中缅边境地震区1

20113月云南盈江Ms5.9级地震后,我们[1]对该区未来震情进行了分析,图2示出了当前孕震周期内中强震与强震事件的力学联系。可看出由2008ML5.8级震群事件起点对应的CBS值可预测到2011Ms5.9级地震发生前的临界CBS值,因受到下一锁固段的约束,2011Ms5.9级地震震级偏小。由于在当前孕育周期内该区还存在锁固段,未来必有强震发生。根据2011Ms5.9级地震发震前的CBS监测值可预测未来强震的临界CBS值约为3.33E+08 J1/2。截至到201391日,当前CBS监测值约为3.0E+08 J1/2,距临界值较远,预测时间窗口为中长期。预测震级为Ms6.1~6.7级,最可能为Ms6.5级,推断未来强震的震中位置在保山市附近,经纬度约为北纬25°,东经99°。今后我们将对该地震区进行震情动态跟踪,期望对震中位置有更为准确的判断。


2 中缅边境地震区1 1976.7.21-2013.9.1之间CBS值与时间关系

(横坐标对应的时间减去3000年为实际年份)

2014524日,盈江Ms5.6级震群事件发生后,该地震区目前的状态参见:

关注云南盈江Ms5.6级震群事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797187

 

中缅边境地震区2

对地震区2,图3示出了大震间的力学联系。进行误差修正后,根据1988年云南澜沧北Ms7.4、云南耿马团结乡Ms7.2级双震事件发生前的临界CBS值,可较为准确地预测到2011年缅甸掸邦Ms7.2级地震发生前的CBS值。同理,根据预测临界值和实际发震前监测值,可给出下一次大震发生前的临界值上下限值,其预测临界CBS值约为2.11~2.16E+09 J1/2。预测震级约为Ms7.7~8.0级,推断未来大地震的震中位置在北纬21.41°,东经100.19°。截至到201391日,该地震区CBS监测值约为1.54E+09 J1/2,远离临界值,还没必要给出预测时间窗口。


3 中缅边境地震区2 1935.1.1-2013.9.1之间CBS值与时间关系

中缅边境地震区3

对地震区3,图4示出了大震间的力学联系。可看出1976年发生于云南龙陵的Ms7.3级与Ms7.4级双震事件已使其对应的锁固段发生宏观破裂。1988云南澜沧北Ms7.4级与云南耿马团结乡Ms7.2级双震是2011年缅甸掸邦Ms7.2级地震的直接导火索。2011年缅甸Ms7.2级地震震级低于我们过去文献的预测值Ms7.9级,推测可能是受下一个锁固段的约束所致。根据我们提出的理论和方法,预测未来大震震级约为Ms7.7~8.0级,推断未来大震的震中位置在北纬21.41°,东经100.19°;震源深度为11~17km由于目前该地震区远离临界状态,还没有必要给出时间窗口的预测。

预计向临界状态演化过程中,地震区23还将发生不超过Ms7.2级的preshock事件。


4 中缅边境地震区3 1512.10.18-2013.9.1之间CBS值与时间关系

地震区1~3各自都能孕育强震或者大震,其中地震区3由地震区12组成。上述分析表明,2011年盈江Ms5.9级地震(地震区1),是2011年缅甸掸邦Ms7.2级地震(地震区3)的foreshock事件,且根据地震区23的孕震规律都能预测到2011年缅甸Ms7.2级地震,说明这三个地震区有内在的力学联系。这三个地震区(带)同时满足孕震规律且有内在联系,可能说明中缅边境地震区的孕震过程在空间尺度上存在相似性。

参考

秦四清, 薛雷. 云南盈江Ms5.8级地震和缅甸Ms7.2级地震预测总结及震后趋势分析[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1, 262: 462-468.

 

学术研究,科学探索。敬请不要复制、转载与外传该博文,违者必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797232.html

上一篇:关注云南盈江Ms5.6级震群事件
下一篇:2014年5月22日泸定小震有多少?
收藏 IP: 125.39.3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22: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