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两天,认真学习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1】,注意到在科学设立人才评价指标方面有以下举措: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与以前人才评价指标相比,确实有进步,必须点个赞,
显然,代表作指标志性成果,那么如何评价其质量和贡献呢?这事儿实际操作起来还真不好办。评价某项研究是否靠谱?是否是真的突破还是“原地踏步”或者认识谬误?除数学外的大部分学科是需要时间(实践)检验滴,早发表晚评价是正途,但这可能是一个长期过程。鉴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样搞会挫伤许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只能折中一下——搞同行评议。
那么,代表作是一篇还是几篇呢?同行评议如何进行呢?今天我吃饱了撑着了,就掰扯几句,也弄个“分流评价”条例。
某科研人员觉得自己的某项研究靠谱了,可以向本单位或鉴定单位提出申请,单位组织同行进行会议鉴定,不管你的代表作是几篇,只能讲某一项成果,按照如下标准判断属于哪一类?
一、超一流
在5分钟内,讲解你的研究对悬而未决重大科学或技术难题的破解途径、普适性与价值。
二、一流
在10分钟内,讲解你的研究解决了什么样的重要问题、可靠性与价值。
三、二流
在15分钟内,讲解你的研究改进了对什么问题的解决方案、可靠性与价值。
四、三流
在20分钟内,讲解你的研究在前人基础上有啥进展与可靠性。
提问限时20分,若能按时讲解清楚且令人信服,能快速准确回答评委的问题,就对号入座,按号给“帽子”。
以“超一流”为例进一步解释下。若你果有货真价实的硬货,5分钟内能够讲解清楚;若都是表面光鲜的虚货,光讲完研究意义就会超时。这是因为“大道至简”,真搞明白了某种自然对象的本质演化规律,道理和“规律”一定是简单滴,容易用几句话说清楚。
不信,我讲一个老院士给我们说过的真实故事。他说:部队上的某位学者解决了核武小型化难题,这意味着一枚火箭可运载多枚弹头,虽然个头小了、质量轻了,但爆炸威力增加了,这事儿是不是真的?人家拿出来部队提供的证明材料,证明是真的,结果此人获得全票通过拿下院士。若让该学者上台讲他的成果,估计用不了5分钟就能讲完。有真货的学者,很容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在较短的时间内讲明白自己的科学发现与成果价值。
国家搞人才“分类评价”的目的是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尽量体现“按实际贡献”评价科研人员的价值。贡献有“实”和“虚”之分,有“大”和“小”之分,也有“性价比”的区别。如果花费大量经费作出点“像样”成果,本事一般般、世界“第三”啦;若花小钱解决了某重要问题,世界“第二”啦;若花小钱解决了谁也啃不动的重大世界性难题,世界“第一”啦。
至于发表论文的杂志档次、影响因子啦,那都是“逗你玩”的幌子,不必当真。拿这些说事儿,纯粹是自欺欺人的把戏,一点都不好玩,也不重要。我最近又看了几篇地震方面的NS论文,其在认识和论据上都有严重问题,会误导后续研究,按我的审稿标准是要拒稿滴(另找时间写博文扯扯其核心错误)。重要的是啥?是这个,这是童靴们都希望耳闻目睹滴。大家期望看到的是:在某一次学术会议上,有学者庄严宣布——我们已妥善解决了某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在该领域的研究已经画上了句号,其将成为“冷门”,预计我们的论文引用将“不超过10次”。
参考
【1】两办印发意见部署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7/415109.shtm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3: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