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2017-08-08阿坝7.0级地震是什么事件? 精选

已有 20686 次阅读 2017-8-8 22:42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事件属性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今天在四川阿坝发生7.0级地震,参数如下:

震级(M)

发震时刻(UTC+8)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7.0

2017-08-08 21:19:46

33.20

103.82

20

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


http://www.ceic.ac.cn/

该震发生在哪个区呢?发生在我们命名的汶川地震区(图1)。

1 西南及其周边地区地震区地震构造图

该震属于一次什么事件呢?

属于一次预期的preshock事件【1】。这是为什么呢?因为2008年汶川MS8.1级地震(图2)是一次标志性地震,不是主震事件,所以该区未来还将发生MS8.0~8.3级标志性地震。每次标志性地震发生前,特定地震区必须发生诸多的preshock事件。我们判断,汶川地震区在下一次标志性地震发生前,preshock事件震级最高可达MS7.7级。

对标志性地震,根据我们的理论,可进行确定性预测。而preshock事件多为随机事件,除极少数可根据自相似性(存在次级锁固段)进行预测外,对大多数目前尚无法预测。

估计地震部门认为该震是一次孤立地震,按照我们的理解,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岩石发生宏观破裂是一个累进性破裂过程,在峰值强度点对应的标志性地震发生前,中间过程事件(preshock)是频繁发生滴。之所以我们说标志性地震可以预测,是因为存在这样的岩石累进破裂过程,若标志性地震前不发生preshock事件,而是一步到位滴,那么任何地震都无法预测。


2 汶川地震区638.2.14-2015.11.21之间CBS值与时间关系

(数据分析时选取MS≥5.5级地震事件;横坐标对应的时间减去3000年为实际年份;误差修正已被考虑)

预测地震,必须明确哪些地震是可以预测的,哪些是不能预测的。没有明确物理意义的地震预测,纯属“老头劈叉”。

可能有人会问“你的认识是怎么得来的呢?你的认识正确吗?”好问题哦,可以告诉你,是全球地震的表现告诉俺的,地球上的地震都是这样萌萌哒展示滴,俺只能实话实说哦。

有位四川的朋友打电话问“阿坝附近会发生强余震吗?”我答曰“每个地震区在主震事件前,发生的任何一次地震都不是余震【2】。至于阿坝附近会不会再次发生6.0~7.0级或更大的preshock事件,这个不能排除,因其为随机事件,且阿坝附近的断裂规模较大,发生更大的地震也属于正常情况,但在下次标志性地震发生前,震级上限不应超过7.7级。”

参考

1】近期研究汶川大震悟出的东东(2016-2-22日更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954837.html

2】地球是否进入了地震活跃期(科普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992229.html

相关:

鲜水河与汶川地震区【对对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984255.html

汶川大震前未观测到明显的物理异常,这正常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016320.html

附录:岩石(锁固段)破裂过程与地震类型

岩石力学实验表明,岩石变形破坏过程可分为如图1所示的5个阶段。加载时,岩石破裂导致声发射(微破裂或微震)事件发生。加载初期,微破裂在空间呈现均匀分布特征(图2),当加载至体积膨胀点时,微破裂丛集,震群事件开始发生,震群事件是岩石宏观破裂前监测技术可识别的唯一地震活动性前兆。峰值强度点以前发生的系列破裂事件标志着岩石处于能量积累阶段,峰值强度点及以后发生的系列破裂事件标志着岩石处于能量释放阶段。


1 三轴压缩下岩石(锁固段)变形破坏过程示意图


2 微破裂丛集

Lockner et al. 1991

若某地震区存在多锁固段(图3),当最后一个锁固段发生宏观破裂时,主震(mainshock)发生,其后与之相关的系列地震称之为余震(aftershock)。定义锁固段在体积膨胀点与峰值强度点发生的地震为标志性地震(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之间的系列破裂事件为预震preshock,临近峰值强度点的预震为前震(foreshock)。余震活动结束后,新一轮孕育周期将开始。


图3 断层多锁固段示意图



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070224.html

上一篇:学界必须遵守“早发表,晚评价”的基本原则
下一篇:解读2017-08-09新疆精河6.6级地震
收藏 IP: 124.166.233.*| 热度|

23 张珑 王少凯 杨学祥 王媛媛 李健 苏德辰 李学宽 张叔勇 史晓雷 张明武 邓西里 吴晓娲 吕喆 陈竑然 张珂 泮晓华 shenlu zjzhaokeqin xlsd gzlmsnd123 biofans zhongmiaozhimen beyond92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0: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