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意哦,咱这是“带言”,是带句话的意思,不是“代言”或“带盐”。
2017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九个防灾减灾日,也是汶川大地震9周年纪念日。地震局是我国防震减灾的主管单位,作为一位研究强震孕育机制及其预测的圈外科学家伙,有些话不吐不快,权当老夫聊发少年狂吧。
郑国光先生任地震局局长后,俺一直关注之,期待着新官上任后的“三把火”如何烧?在俺看来,他履职后,烧的三把火是:(1)落实并加强了整改巡视工作,常去下属单位视察;(2)明确了地震监测预报是地震局的主业,强调地震科技必须不断创新才能打开窘境;(3)加强了与基金委等有关部门的合作。
这三把火火苗还不够旺,俺想在火上浇点油,为防震减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加点柴火,供地震局改革参考。
一、 “精兵简政”
地震局的各级机构过于庞大臃肿、人浮于事已是不争的事实,为此建议:
(1) 成立地震监测中心,主要做监测、活断层探测、地质构造研究、仪器研发等方面的工作;
(2) 撤销县(市)地震局,设立监测处;
(3) 把安评、区划、建筑抗震、灾后重建等整合到住建部;
(4) 地震科学研究部门分流到有关科研院所;
(5) 抗震物资调配、救灾、救援全归民政部统一协调。
这样与地震局职能相关的问题[1]基本可以对口解决了。保留一支精干的队伍,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有作为。
二、 大开脑洞,打开壁垒
不少地震局的人士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儿,这对地震科技创新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呀。有人可能不信,俺就来个举例说明吧。
某副所长,和俺算是老朋友了,去年春节前俺听说《中国及邻近地区地震构造图》出来了,找他要,他只给俺了一份纸质版,同时答应过几天给电子版。过几天打电话,说现在忙,再等几天,再后来电话也不接了。这个图是公开出版的,没啥可保密的,俺要电子版,仅是为了方便研究而已。
听某院士已毕业的学生讲:有一次院士老师说,老秦搞地震我鼓励,但在地震局内部不能也不敢公开支持,若支持会成为众矢之的。
这都神马年代了,还玩“掩耳盗铃”呀?还要反科学呀?
要最大程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应打破“圈内”、“圈外”门户之见,破除部门壁垒,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
[1]新疆地震局对人大代表提案的回应苍白无力!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774176.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1: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