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如何突破科研中的“拐点” 精选

已有 10675 次阅读 2016-10-20 17:25 |个人分类:建言献策|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建言, 科研突破

最近读了《奇点临近》一书,该书中的某些内容有可圈可点之处,有兴趣的童鞋们可看看。


《奇点临近》,(美)雷·库兹韦尔著,李庆诚等译,201110月版

http://news.163.com/15/0518/05/APSFCPRQ00014AED.html

奇点在数学、物理学、宇宙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涉及,不过在库兹韦尔看来,奇点是未来一个时期:技术变革的节奏如此迅速,其所带来的影响如此深远,人类的生活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改变。奇点临近暗含着一个重要思想:人类创造技术的节奏正在加速,技术的力量也正以指数级的速度在增长。

为形象地说明指数级增长的速度是多么令人震惊,我们先看看译著中的图1-1。容易看出,技术能力初期增长速度很慢,几乎不被察觉,但是一旦超越曲线的拐点,它呈加速增长之势。


例如,当1990年人类基因组破译工程启动时,原本计划15年完成的项目引起了批判者的强烈质疑,因当时科学家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破译了其中的万分之一,以这样的速度需要100年左右才能完成,怎么可能用短短15年的时间就能完成整个人类基因组破译呢?可让批判者大跌眼镜的是,该项目不仅比原计划提前了两年半完成,花费也比原计划的27亿美元要低!库兹韦尔认为,大多数人对于未来技术的预测,都低估了未来发展的力量,因为这种预测主要基于“直觉线性增长”观而非“历史指数增长”观。

事实上,不仅技术增长如此,诸多自然现象的演化到达某个“拐点”后,也呈现加速发展之势。如加载条件下的岩石破裂,在体积膨胀点前后的行为不同,其前呈“无序”状态,其后呈加速“有序”状态,如图2所示。

2 在阶梯荷载下砂岩的蠕变曲线

modified after Tan and Kang,1980

俺觉得科学研究也是如此。当对自然现象演化规律的探索捅破了那层“窗户纸”(拐点)后,便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以后靠惯性的驱使,一般能势如破竹般地“直捣黄龙”,揭开其“谜底”。

在“拐点”前如“盲人摸象”般的探索过程中,学者们常被假象迷惑而一筹莫展,甚至误入歧途。怎么办?必须积累丰富的多学科知识,总结前人失败的原因,大胆假设,另辟蹊径探索而不能一条道走到黑。如解决地质灾害预测难题,必须有地学、力学、非线性科学、岩石破裂原理等方面的知识储备,我看这些知识缺一不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在长期的冥思苦想中,可能有一天“灵感”会降临,“灵感”只会给有准备的人。如对图2所示的“加速”现象,那不就是岩石宏观破裂(峰值强度)的前兆吗?前人守着前兆楞说没有前兆,且不探索加速破裂现象的机理,如何能打开地质灾害物理预测的大门呢?

如何判断你的研究到达拐点了呢?这得靠“小心论证”。你可以“千马行空”般地提出各种“智慧火花”(假设),但假设对不对?得靠数据或事实检验。某些学者的想象力丰富,提出了自觉靠谱的假说,这很好,但常忘记了“论证”这一抓手,导致沉浸在所谓“成功”的幻象中而不能自拔,且容不得别人的批评和质疑,这咋行呢?这只能白白浪费宝贵的时间而一无所获。

对我国的科技发展而言,虽然我国已成为论文发表数量的大国,但远不是科技强国,几十年来鲜有重大突破成果出现。我认为其原因可能是:诸多学者的研究处于“拐点”之前。如果国家能锐意改革目前科技政策的弊端,让学者们有静心科研的良好环境,使其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如此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诸多领域的科研定能突破“拐点”,从而推动我国向科技强国大步迈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009925.html

上一篇:青海玉树杂多6.2级地震是什么事件?
下一篇:NB奖的颁奖词貌似缺少点什么?
收藏 IP: 120.52.94.*| 热度|

27 蔡庆华 李天成 武夷山 王媛媛 陈南晖 王启云 黄永义 杨正瓴 梁洪泽 王德咏 苏德辰 陆泽橼 李斐 张龙 徐旭东 张波 彭真明 白龙亮 曾杰 黄仁勇 王少凯 姚攀峰 陈洋 xlianggg shenlu htli chaij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8: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