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是10多年前女儿还在上小学时的事。
5月的某一天,女儿从他们小学门口买了3条小蚕和一片桑叶回家,她说要很专注地把蚕宝宝养大,结出蚕茧,观察它们变成蚕蛾子。这些大概是小学自然老师告诉他们的。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能观察到一种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了解其生物学习性是再好不过的。当时我们居住的小区没有桑树,给蚕宝宝找新鲜的桑叶是件很麻烦的事。好在当时老校区的废弃植物园中还保留一株较大的老桑树,但树太高,发育较好的叶片够不着;女儿每次专程来都只能采到下部衰败的发育不良且常常蒙尘的桑叶。蚕宝宝可能很不满意女儿给它们提供的这样的食物。
这3条蚕宝宝已经蜕过2次皮,拿回家后一两天就开始蜕第3次皮。我妈几十年前在老家养过蚕,她称蚕蜕皮为“打眠”。这时候蚕象僵尸,僵卧在桑叶之间,头仰得高高的;也就在这时候,应尽量避免捉拿它们的头部。女儿对她的新宠关怀备至,见蚕宝宝毫不动弹,就动手去抓它们,哪知这片爱心却导致了2只蚕宝宝的死亡。为此她差点没有哭出来,不高兴了3天。为了弥补她的过失,也不让蜕皮后存活过来的第3只蚕宝宝过于孤单,3天后女儿再买了3只蚕宝宝回家。
以后天气转热,女儿再没有亲自来我们的植物园采摘桑叶饲养她的4条小宠物。这段时间她让她奶奶四处张罗着搜寻桑叶。开始每天只需5-6片,后来增加到需要10余片桑叶。新采来的桑叶不到两小时就干燥卷曲,引不起蚕宝宝的食欲。但它们将头抬得高高的右顾左盼,渴望可口的食物。后来我回家顺便去我们植物园采摘几十片生长最好的桑叶,将其存放在冰箱中,每次取出1-2张晾干并使其叶肉温度与室温差不多后供蚕宝宝食用。这4只蚕宝宝并不挑剔,不管是当天采来的新鲜桑叶,还是存放在冰箱内3天以上的陈叶,只要饥饿或有食欲的时候,它们都吃得津津有味,仿佛觉得味道好极了。
要有闲暇观察蚕宝宝吃桑叶的动作是很有趣的,你会充分的理解什么叫作“蚕食”;它们总是从桑叶的边上开始,用口器从叶缘咬食,象锯子修边似的一道一道地重复画圆弧,一会就是一个半圆的食缺。起初我以为蚕不是取食桑叶粗大的叶脉,后来才发现我的假设是错误的。如果蚕的食欲足够好,一片桑叶最后所剩的只有叶片基部的一小点叶肉和最粗大的叶脉。
如是将4条蚕宝宝又养了10多天。每日晴朗,艳阳高照,气温很快飚升到30摄氏度以上,每条蚕都长得白白胖胖的。正当他们快4次蜕皮时,持续两天降雨使气温突然降低,那天早晨我从冰箱中取出3片上等的桑叶,晾干后放进蚕宝宝的饲养盒中,发现其中1条又僵卧不动,母亲说可能是蚕要“打4眠”了。后来发现那条蚕虫的躯体颜色由原来的亮白色变成十分暗淡,再后来是第2条、第3条发生同样的变化,它们要么是由于不适应突然降低的温度和增大的湿度,亦或是长期食用了冰箱内的陈桑叶而体质下降,最后死亡了。女儿把它们全部埋进了我们家的花盆里。有了第一次的宠物死亡经验,这次她没有差点哭泣,而是想写篇葬蚕的文章。但后来她玩过头了,终于把悼蚕的文章发表在爪哇国了。在炎热的夏季,如果气温下降,对人是最好不过的了,对蚕却是致死的。民谚似有这样一说:“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出门望晴农望雨,采桑娘子望阴天。”要不是导致死这3条蚕的降雨,可能有好多附近的农村无法将水稻种植进水田中。
我以为第4条蚕也必死无疑(我没分清楚是最先存活的那一条还是后来添加的第3条中的一条)。哪知它挺过了这一劫。在我们再没有心情为她提供食物的时候,它亦僵卧不动。那之后第二天清晨我注意到它的周围散布了一些凌乱的白色细丝,她在作茧了。再后不到3天,它就做了一个非常完美的洁白的茧将自己包裹起来。母亲让我们别动它,等蚕蛾从茧中出来。一个星期以后,一天早晨我留意到放蚕茧的盒子内多了一个白色的蛾子,它就是蚕宝宝变态后的成虫,一只雌蛾。它终日不吃不喝(事实上,它口器退化了,没有嘴,根本不会吃喝),等着雄蛾来交配。几天以后她都还在孤独地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