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民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何裕民 教授、博导,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主任委员,临床主攻肿瘤。

博文

智者:“胸无块垒”而康寿

已有 3045 次阅读 2015-8-4 16:47 |个人分类:何裕民谈肿瘤|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孔夫子, 北大教授, 任继愈, 平均寿命, 冯友兰

历史上,素有“智者康”一说。在当时平均寿命30多岁的情况下,孔夫子(72岁)、孟子(83岁)、老子(100岁?)、庄周(84岁?或94岁?)、荀子(75岁),后世的包括孙思邈(101岁+)等哲人大家,都属十分长寿。也许,人们是从智者哲人长寿现象中,总结出这一规律性现象的。

其实,这可以作为普遍现象而存在。

有人专门以北大哲学系为例:北大哲学系楼宇烈教授曾谈到,自己虽年已80岁,但在北大哲学系不敢称老人,因为北大哲学系被公认为“长寿系”。北大哲学系教授中90岁以上乐龄者有10余人;冯友兰、梁漱溟、张岱年、任继愈等都是90多岁的高寿哲人;85岁以上者更比比皆是,超过20人,占有成就的北大哲学系教授过半数。

进一步深究表明:哲学家长寿是个常见现象。原因之一在于:研究哲学的人明白事理,不斤斤计较,达观所以长寿。“心中无垒块”故每每易于康寿。北大教授李中华说,“我想长寿的秘诀就是儒家所讲的‘以德养寿’‘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儒家的养生突出‘德’,不做亏心事。”北大哲学系主任王博说,哲学是对世界,对生命的一种理解,这种理解很容易让人有一个比较开阔的心灵。胸中少有块垒。因此,可以尽享天年。如张岱年先生活到95岁,尽管历经诸多磨难挫折,却一直很达观,且著作不断。

而且,长寿哲学家往往随性而生活,不刻意追求养生。冯友兰、梁漱溟、张岱年等最大的特点就是平时生活平淡自然,也不怎么刻意运动,吃得很普通,生活大都很简朴。如周辅成先生活到98岁,他认为,吃饱了能工作就是最大的福气,没有过多欲望要求;美学大师宗白华享年90岁,平日非常逍遥,穿的就像平民百姓,常背的黄色背包里装着饼干,到哪里饿了就拿一块吃,活得很坦然。

哲学家长寿的重要一点是从容豁达。王博教授说:张岱年先生长寿的原因,就是6个字“坦荡荡,看得开”。“一个人如果能看得开的话,他的胸中就没有垒块,我们经常讲郁闷,郁闷就是胸中垒块。”这,涉及如何面对世界,如何面对挫折,如何看待成功等,从容、豁达等会对生命的康寿产生重要影响。

把事业当生命也是哲人长寿之因。李中华教授分析北大哲学教授长寿原因时,认为哲人高寿还在于他们每每把自己的生命融汇到工作中。很多人在去世前还在动脑子,思考问题,“不知老之将至”。这些老先生离不开工作,把事业当生命,活着就是在创作,不追求安逸享乐。如从85~95岁,冯友兰先生重新写了七本书,加起来200万字。第七部书是在他95岁去世前三个月完成的,完成后他就放心了,如没有完成他还会挺着。“文革”时冯友兰在劳改大院,人们担心他会自杀,但他却淡淡地说:“任务还没有完成,我不会自杀。”他还说:“学哲学的人应有这样的智慧,不能轻易地自杀。”李中华指出“梁漱溟先生20世纪50年代初以后,就不能公开讲话,也不能发表文章,拮据了几十年,但是他还是那么长寿。”

这些,是对王蒙所倡导的老年人生“一是要有自己专业,一是要有自己爱好”的绝佳脚注。当然,最重要的当属借助哲学智慧,随时解开胸中块垒!

前已述及,依据传统文化我们总结出了“德寿律”“德康律”。所有这些,都只是对“德寿/康律”的进一步充实。且此“德”并非高不可攀——学会爱自己,爱他人;善于付出并接受爱;不做亏心事;善把生活分分秒秒填满(与此同时若能兼顾意义及爱好,如有喜爱的专业等更好),就是生活充实;随性而不苛求;基本生存满足后,能过上恬淡平和的生活,且并无过度欲望……这些,就是本真的生活,有德行的生活,也有助于康寿的生活。当然,若能进一步习书明理,兼具哲人情怀,且随时消解胸中块垒,更是理想、惬意且快乐的人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00-910548.html

上一篇:癌症患者适合吃什么鱼
下一篇:挣脱完美主义,才能享受生活
收藏 IP: 116.226.16.*| 热度|

3 周可真 蔡小宁 cloudyo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19: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