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民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何裕民 教授、博导,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主任委员,临床主攻肿瘤。

博文

洞悉了生死关系,才能积极地生活

已有 2840 次阅读 2015-3-13 14:34 |个人分类:何裕民谈肿瘤|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美国, style, 地下室, 陌生人, 米奇

其实,每个人一出生,就面临生老病死问题。有戏话说:每个人都排着队,走向坟墓。因此,怎么面对死亡?它是所有活着的人都必须选修的一门关于生与死的课程的主旨。

莫里的学生米奇在《相约星期二》一书的封底写道:“从那十四个星期二到莫里慢慢地、令人揪心地衰竭,直到安静、不失尊严地死去。然后是他的葬礼,我独自的哀悼,在地下室里写这些文字的日日夜夜,预料不到的是接下来的两百次重印。这段旅程(指书的传播)不仅走遍了这个(指美国)国家,还走到了其他国度。我目睹了这本书在许多学校里讲授,在婚礼和葬礼上诵读,还有不计其数的书信、电子邮件、评论以及来自陌生人的含泪拥抱,所有要表达的都可以归结为:你的故事感动了我们!”可见,此书影响之大。

不要拒绝衰老和病痛,因为那是规律,谁都没法避免。莫里教授首先提醒他的学生米奇:“有一个重要的哲理需要记住: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临,你为此担心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我们每个人,包括患者(也包括你我这些潜在的患者),不都应该记住这一教诲吗?

老教授强调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 其实,生老病死本身就是一个规律,谁都无法规避的规律。只有对这一点有了认识后,你才能坦然面对。因为,谁都已经或者即将经历生老病死这一规律!只不过是在规律来临之前用什么心态去对付它,才能获得不同的结局。

这位老教授就死得很坦然。这是洞悉了生与死,拥有了健康心态结果。

同时,他有一种更大的胸怀,想到了比自己更痛苦的人,把全部自身痛苦都化为了关爱。

他很有哲学味地说道:“境界,让死亡也充满韵味。死亡,让人生归于纯净。”其实,人生,从某种意义(或者客观地)说:就是从一场由喜剧走向悲剧的过程,毫无例外。新生儿哇哇坠地时,所有人都来庆贺,一个新的生命诞生……。然而,谁都知道,生就意味着死!而死亡,却很少有人会庆贺(庄子也许是个例外)。人生就像一出戏,有的人跌宕起伏,有高潮,也有低潮;有的人平平静静,也许从来就没有过高潮;更多的人只是从高潮,一直走向低潮……但谁都会最终走向结局,就是死亡。“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越是高傲的人,往往面临这些时,越是痛苦!

认识到这些以后,濒临死亡的莫里教授坦荡地说:“我也许就要死去,但我周围有爱我,关心我的人们。有多少人能有这个福份?”

“我们之所以对死亡大惊小怪,是因为我们没有把自己视作自己的一部分。我们觉得既然是人,就得高于自然。”其实,“我们并不高于自然。有生就有死!”有生命就会有疾病、痛苦与死亡。

“陷在对生老病死的遗憾或恐惧等的情绪中无法自拔,这对你是没有益处的。”因为这不但会与事无补,而且,会加重你的苦痛,加速你的死亡。

莫里还强调:“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的确,情况正是如此!向死才能生(活下去),才会生(活)!

我的朋友兼胰腺癌患者、哲学家郑宏波教授患病后曾经这样说:“当一个人患上了绝症……生死问题必然会经常缭绕在心头……你会得出许多和常人不一样的结论。命是什么?死是什么?生该如何?活着为啥……”尽管想明白这些问题不容易。但“想过和没想过还是不一样的。”宏波教授继续说道:“疾病会使人想清楚很多事情,无病难悟,有病有悟,小病小悟,大病大悟……”“生命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人是大自然的精灵,人有精神智慧,所以人的生命就和其他所有生命不同,有其独特的宝贵性。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人的思想和智慧可以流传下来影响他人,是一种其他生命所不具备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生的意义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你为这个世界创造了多少精神财富,你给后人留下多少记忆……”也正因为有着“向死而生”的思考,宏波教授才能在接受《健康报》采访时,大声说:“生命的主张不能放弃”,并一步步从晚期胰腺癌的困境中走出,走向了临床康复。现已整整七年了,创造了奇迹!

其实,国内人文学者都已经意识到了:中国人缺乏的是死亡教育,缺乏的是对死的正确认识,尤其对待肿瘤这类问题时!没有认识到:生病与死亡是谁都难以避免的历史过程。也因为这样,对活着、对生命、对生活的意义也就不理解或参悟不透!对癌症也就产生了非同一般(指与相邻的印度、尼泊尔及信奉基督教的多数国度民众相比较)的极度恐惧与悲伤!

笔者书架上一直放着《向死而生》这本书。它是挣扎彷徨在死亡边缘的日本人北野武在严重车祸,生命垂危时后所感悟到极致的思索的产物。北野武在事故发生到疗养期间,将自己的点滴心迹,赤裸地加以剖白,重新检视生存的意蕴,他不断诘问:“人究竟为什么而活?” 不断而严酷地自我“哲学”拷问,终于使他探寻领悟了自己的生死观。这也促使了他不仅大难不死,而且,大有成就,成为杰出的导演与伟大的艺术家(他先后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首次设立的“导演万岁大奖”和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的“特别功勋奖”)。

众所周知,著名的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死即“向死亡的存在”,或说是“向死而生”(Being-towards-death);他建构了著名的死亡本体论——向死而生。意即: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才能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

然而,中国的芸芸大众,由于生活在缺乏宗教的文化国度里,大多数没有很理解这一点:只有坦荡地面对生老病死,才能学会真正的“活”。就像莫里老教授所言:“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梦里。我们并没有真正地体验世界,我们处于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做着自以为该做的事。”

也许,不是所有人都有像这位社会学教授的境界,但是面临疾病,面临苦痛,面临死亡的威胁,老教授正确提出你应该:“接受你所能接受和你所不能接受的现实;承认过去,不要否认它或抛弃它;学会原谅自己和原谅别人;生活中永远别说太迟了”。

老教授特别强调:“来日无多和毫无价值不是同义词”。此话确也!他的最后十四节课的确可谓是价值连城!他的学生米奇在封底写的那段话可以为凭!有人曾经用亨利·亚当斯的一段话来评价莫里:“教授追求的是永恒;他的影响也将永无止境”。

因此,欲追求康复与康宁,首先需改变认识,学会理解生与死!

 

本人现已开通微信公共账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何裕民”即可,欢迎关注,也可以扫一扫二维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00-874169.html

上一篇:期盼效应:心存企盼,会有相应结果
下一篇:需重新思考生命意义
收藏 IP: 116.226.2.*| 热度|

5 周可真 赵建民 李土荣 张海权 zhouxingro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23: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