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民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何裕民 教授、博导,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主任委员,临床主攻肿瘤。

博文

期盼效应:心存企盼,会有相应结果

已有 2686 次阅读 2015-3-12 16:21 |个人分类:何裕民谈肿瘤|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blank, target, 心理学家, 古希腊, 皮格马利翁

“期待效应”,就是前面提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又称为“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传说故事的人物,他是一位雕刻师,精心雕刻了一位美丽姑娘,并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情感,希望雕像能够成活,上帝为其精诚所感,令雕塑姑娘获得了生命,最终成了他梦寐以求的情侣。意思是持之以恒的“期待”有时会产生正性回报(或结果),故有“期待效应”之说。

罗森塔尔是美国上个世纪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他以心理教育实验方式证明:一旦人对自己(或别人对他)有一个希望或期盼时,就会按照那个标准来要求自己,并激发出自己的潜能,最后真的有可能成为自己或他人所希望的那样。也就是说,罗森塔尔以实验方式证明了“皮格马利翁/或期待效应”的客观存在。

俗语曰:你期望什么,坚持的话,就有可能得到什么!换句话说,你所得到的,不一定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相信事情会发生,往往事情真的会降临。同样,如果你相信事情会不断地受到阻力,阻力有时就会不断产生,你一直担心自己会复发转移,你就一定会比常理更容易复发转移。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唯心主义的!其实,罗森塔尔实验证明,它不是唯心的,而是自我激励或他人期盼,调动了当事人内在相应机能所致。故它可以是正性(产生积极后果,源自积极期盼),也可以是负性的(源自消级的暗示或期盼)。

河南许昌的一个老患者让我非常感慨。第一次求诊时是她的三四个子女一起“冲”到上海来找我的,告诉我,他们的妈妈很麻烦。原来他们母亲是左脚拇趾的恶疮,被确诊为恶性黑色素瘤,已经左腹股沟转移,同时伴有左边的乳腺癌,乳腺肿大得很厉害。

其实,老人病了很久,因不愿意麻烦子女,一直没说。直到最后伤口发炎发臭,疼痛厉害,子女们才知道。这时候,她既不能开刀,也不能做化疗、放疗。这下子女们可急坏了,匆匆赶到上海找我!

我记得那是2003年的事,那年的夏天特别热。他们找到我时,七嘴八舌,好几个人都哭了。当时,我只能说试试吧,先把中药用上去,希望对乳腺癌及全身情况有所控制,然后再做全身调整。

这个老太太有个愿望,想在美国念书的孙子能回来看望她一下。我让他们转告她,我们努力,她一定能再见孙子一面。据说老人回去后就天天惦记着此事,孙子真的9月份来看她了。然后说明年夏天要带女朋友一起回国,再来看奶奶,希望奶奶放心等着。当年冬天,我去郑州,子女们陪着她从许昌开车来郑州来看我,当时,总体情况明显好转,乳腺的肿块用中药后有所消减,脚上的恶疮也没再发展。

此后,我(包括我交子女们)就用同样的方式,每年给她强化新的希望,包括2004年看到孙子的女朋友,后来的看到孙子大学毕业,看到孙子继续深造,还想见到新的孙媳妇,还想抱重孙,直到2009年我们失去联系(2009年后,我很少再去郑州)。这期间,虽然她每次来见我时,总是哭哭泣泣的,但每次会有一个新的希望。这位淳朴的农村老人,就这样一直生活在希望及企盼当中。

希望,是使人坚定生活下去的支柱之一,有希望就有可能。心身医学中有一个理论:认为希望是作为“生命的最后通路”而存在的。意思是说:有希望,才能有康复的信念与活下去的信心!俗语说:“哀莫大于心死!”其实,临床上很多人的确不是死于疾病,不是死于癌症,而是死于失望或绝望。

这个案例让我认识到:若想给予癌症患者以支持,首先可以正性地利用“期盼效应”,要让他产生积极的企盼与希望,心存理想与等待!而千万不可随意地判断他的死期,让他绝望!因为,有希望就会有积极后果。因此,笔者特别反感医生随便给病人下判断:你还能够活多久、多久!有时候,给以消极暗示,无异于协同“杀人”。

负性期盼临床并不少见。我曾经有过三个乳腺癌患者,都是侵润性导管癌,分期都是Ⅱa~Ⅱb,她们曾经住在同一医院,手术化疗是同一组医生做的,年龄仅相差3~5岁。其中一位坚信自己已经康复,整天疯疯癫癫地在外游玩;一位听医生说起过这种类型癌症,复发率很高,十分笃信此医生判断,天天小心翼翼;还有一位则并无主见,和前一位在一起就阳光灿烂,和后一位在一起就阴雨绵绵!三位同样中医药治疗,对待我和中医药态度一样。但特别担心的那位,二年多后复发了一次,她说:你看,我没有说错吧!还有点先见之明之感。渡过难关后,她仍然坚信她会复发,认为其他两位你们也别高兴太早,一定会和她一样!结果,四年后,她转移到了骨头,又渡过了难关;不到二年,肝内又发现了…,这次,她没有再侥幸逃脱。其他两位依然无事。临终前,她们去看她,她百思不得其解!我命运怎么这么糟糕,偏偏是我,多次复发转移,我比你们谨慎小心得多了!药业吃得比你们认真,为什么偏偏是我…!她们转告我她临终想法时,也只能说她的命不好。我则认为:对她来说,自我负性的期盼,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她自己造成了如此被动的后果!而那位“阳光灿烂”的,已经十多年了,中西药也都停了三四年了!一切都很好,则是积极期盼的后果。

至少,在正性及负性期盼下,体内多方面机能状态是不一样的,就像一个积极阳光的人,更容易创造工作业绩和良好心身状态;一个怨天厌世的人,更容易陷入困境,并容易屡屡被疾病或病态给盯上一样。

人们还可以从“期盼效应”中得出这个启示:肯定、赞美和积极期待常具有超常能量,能改变个人的行为、思想及心身状态,激发其康复的潜能。患者得到别人(特别是他信任的医生)的积极肯定或赞扬后,会变得更有康复信心及信念,从而获得更积极向上的动力。相反,如果向对方传递了一种消极的意见,则会让他消极、无奈,甚至自暴自弃,向着更坏的结果发展。

这就是笔者临床更倾向于用肯定的语言,激励患者,指点康复方向;而不用消极或否定的语言及态度,对待患者的缘故所在。

 

本人现已开通微信公共账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何裕民”即可,欢迎关注,也可以扫一扫二维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00-873961.html

上一篇:能否放慢些?自我调整经验谈
下一篇:洞悉了生死关系,才能积极地生活
收藏 IP: 116.226.20.*| 热度|

3 李雄 qzw kangjie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16: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