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民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何裕民 教授、博导,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主任委员,临床主攻肿瘤。

博文

何以吃得好,反成灾难?

已有 3050 次阅读 2014-10-9 16:49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吃出病来的三大缘由   为什么吃好了会演变成灾难?只有明确了大致机理后,“管好嘴”才会从专家的“口号”,变成民众的积极的主动行为。

应该说:吃得太好,太多,会演变成灾难,有诸多因素促成。其中,至少有三大因素值得考虑:

一个主要因素是从进化论的角度看,超越了身体原本的消化等能力,而相关机能的进化,一时间暂时又没法跟上。比如说:非游牧民族长期以来的消化功能虽说是杂食的,但却以接受蔬菜谷物类草食为主,兼及肉类的。而且,车体(身体)虽然较庞大,但“载重量”有限(消化能力有限),只有“三吨”!故只能以载“抛货/轻货”为主(纤维素为主);现在,既要它严重超载(多吃),又要它载“重货”(大量肉食类的),压得它气喘吁吁(消化道不堪重负)!久而久之,自然,“跑”不远了,脾胃一虚(消化功能一差),整个身体提前“报废”!

二是这些“重货”(大量肉食类的),其分解产物中含有不少毒素。不管是动物来源的蛋白,还是动物脂肪,尽管其中一部分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但其代谢产物中还是夹带着一些人类无法彻底分解并利用或排出的毒素。再加上人类贪吃的本性,“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烹饪、油炸等的加工方式,增加了美味,也增多/或增强了毒素。这些毒物,久积在体内,滞而不去,终成祸根!

三是“进出口”不平衡,库存越来越多!人体是一个精致的系统,自我有着很好的调控能力。这调控涉及多方面:其中,就像“进出口”一样,摄入的与消耗的动态平衡,则是关键之一!当然,动态平衡讲的是不同年龄段有所不同,不同状态有所不同:青年期,发育为主,“进口(吃得)”稍多,有利于积累“资本”,帮助长长身体;中年期,讲究平衡,否则失衡后会出问题;老年,控制进口,以免负担太重,不堪重负!体力消耗大的,出口(消耗)多了,适度加强进口(吃)。

然而,今天的人们,进口不减反增,出口大减(体力消耗大大减少)。几十年前,中国人70%从事的是重体力活,我们年轻时每天干的农活都是汗流浃背的,到了城市,刚刚开始时,吃得还是限量的(粮票限制在每个成年人每个月只有28~30斤/)。因此,体态各个苗条(清瘦)。如今,有谁还会天天汗流浃背,或者大量消耗(除非兴致来了,到健身房活动一番,而这也是凤毛麟角)体能的!?故脂肪堆起来了,血管中脂类阻塞了,全身管道不通了,各个脏器功能“锈”住了!机能障碍或脏器病变就随着到来了!

深层次根源:变化太快、进化不及、适应不良  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依赖食物为生。人体结构决定了人能够吃什么;而长期吃什么的慢性适应过程中,久而久之,又导致了生理结构上的某种变化;造成了某种适应性。因此,这是个进化与机体相互适应的非常漫长的磨合过程。

近百年来,很多疾病的急剧变迁引起了人们的思考:例如,为什么某些癌症会在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快速上升,为什么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似乎也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在迅速增多中?欧洲医师特洛维尔和伯基特长时间在东非工作,他们敏锐地观察到近些年了在非洲人群逐步城市化并追随一些欧洲特色生活方式后,当地癌症以及其他“西方”现代疾病的发生率出现了显著的变化。他们把这种很难解释的困境,称为“进步的代价”。这种社会进步的“惩罚”,反映出了快速变化的社会及环境因素对那些因为长期生存已经适应了原先的生活方式(特别是饮食习惯和身体活动方式)的群体所造成的、由于对截然不同的新的生活的方式严重适应不良,故表现出一系列健康上的严重问题。

持上述观点的学者认为可以借助进化生物学来说明诸如肥胖、癌症、糖尿病、冠心病、骨和关节退行性病变、妊娠综合征,近视和许多老龄健康障碍等快速增多之现象。他们认为许多健康问题的产生,不仅仅要追究最近的或直接的原因(诸如冠心病系脂类代谢偏差、癌症与基因的关系等);而且,还要考虑人类的遗传属性及其与近期快速习得的新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之间是否相互适应问题。或者,直截了当地说:原先某地区人们适应于慢节奏的生活,饮食则是粗茶淡饭为主;短期内一下子彻底改变了,生活快节奏,餐餐肉食为主,机体则没法适应,从而出现了许多适应不良的健康问题!打个比方:南方人长期吃米饭为主,到了北方一日三餐只能吃面食,多数人都能不适应。当然,这个不适应不一定生病,因为米面都属于谷类,还是比较近似的;差异大一点的,就可能出大问题!

我们对这一观念持赞同态度。它的确道出了今天一些现代生活方式病的本质缘由:生活方式变迁太快、太大;进化短期内跟不上;导致严重的适应不良!

比较动物学的发现  我们可以从人体与相应动物的比较动物学研究结果中,了解现代人类究竟应该怎么吃,才算是合理的!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于康教授曾经做过这方面的比较研究,很有意义。我们不妨来借来看看:

动物牙齿的差异:门齿是用来咀嚼植物,臼齿用来咀嚼谷物,犬齿用来撕咬肉类。牙齿的特点比较研究表明:人是杂食性的。

动物肠道的长短差异:草食类动物和食肉类动物的肠道长短是不一样的。兔子身长为 0.4米,肠道长8米,肠道是身长的20倍;山羊的肠道为身长的22倍。可见,草食类动物普遍肠道比较长。

肉食动物中,老虎身长为1.3米,肠子只有5.4米,肠道与身长的比例为4.1倍;狼的肠道与身长的比例为3.5倍。肉食动物普遍肠道比较短。

人的肠道,十二指肠60厘米,小肠长度6~8米,大肠长度则为1.5米,约为身高的4~6倍。从肠道的长度看,人类更接近于食肉动物。

草食动物的食物中,植物类的营养成分相对较低,而纤维素含量很高,消化纤维素是需要特殊消化酶的。因此,草食动物为了更好地从植物中获取充分能量,长期进化的结果就是消化道不断地延伸,变得长一些。

肉食动物吃的肉类食物营养丰富,且容易腐烂。所以,肉食动物的肠道很光滑,形状像管道,短而内壁光直,没有凹凸不平之处,不存在一些褶皱;以利于顺利快速通过。肉是食物链中最高端的产物,食物营养高度浓缩且充足,不需要很长的肠道去慢慢消化吸收。故长期进化,导致了肉食动物的肠道短直且光滑,利于食物迅速通过的同时,把因肉类腐烂产生的毒素尽快排出体外。

草食动物的肠道内壁常凹凸不平,布满了小的突起和许多皱褶,就像崎岖的山间小道一样,以便增加肠道内壁与植物性食物的接触面,并让食物在缓慢通过的同时,得以被最大限度地吸收。

人类胃肠道的结构特性更接近于草食动物。胃壁内表面有大量皱褶,能增加消化、吸收的面积;小肠内壁表面有丰富的环形皱襞,皱襞上还有许多绒毛结构,大大增加了与食物接触的表面积,促使食物在胃肠道中停留的时间相对较长,以利于消化更充分。

肉食动物胃内的酸度比食草动物强20倍。人类的胃酸度与草食动物相似。

肉食动物的唾液是酸性的;草食动物的唾液则是碱性的,这有助于植物性食物的辅助消化。人类的唾液是弱酸性或碱性的;更接近于草食动物。

肉食动物无需利用膳食纤维来促进肠道运动。草食动物则需要膳食纤维来帮助食物在那又长又凹凸不平的肠道中移动,以免肠道被发酵的食物堵塞。因此,人类和草食动物一样,都需要充分的膳食纤维。

胆固醇对肉食动物的消化系统来说完全不成问题,猫科动物可以随意进食高胆固醇的食物,不会影响其健康。人类则不行!人类无需从饮食中补充胆固醇,因为其自身就能产生。

肉食动物都有可以用于抓捕的利爪和尖牙,这是它们的生存武器;但它们没有平坦的、用于咀嚼的臼齿。草食动物一般没有可以捕抓的爪子或尖牙;但具有可用于咀嚼的平坦臼齿。人类则两者兼备,但是,更偏重于草食动物。

人类的特点:适宜于杂食  综合上述各方面特点,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人体生理及肠道结构的长期进化过程及结果提示人们:人类是杂食动物,且似乎更偏于草食为多。因此,应该以植物类食物为主,兼顾动物类食物。光吃某一类食物,或者过多地摄取肉类,都不符合人的生理构造(以上内容,部分参见了于康教授的《吃好每天三顿饭》一书,特此致谢!)

很显然,上述结论是于现在主流性的饮食养生观念高度吻合的。人类应该杂食为宜,同时控制肉类食物的摄入,这是健康防病的膳食结构,也是生物机体最适宜接受的食谱。

长期进化,可有所改变  众所周知,北方民族是游牧民族,他们的食谱长期以牛羊肉为主体。而且,非常有趣的是:就中国来看,尽管内蒙古、新疆等地的牛羊肉消耗量大大高于内地,特别是沿海城市。但没有资料表明他们的癌症发病率高于这些城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也是沿海发达城市最高,内蒙古、新疆等地相反却明显低得多!这看似个悖论,其实不然!

对此,有两个原因需要考虑:

一是游牧民族民众的消化道构造可能已经与人类历史上占多数的农耕民族百姓会有所不同,因为他们历代以动物类食物为主,祖祖辈辈,已经经历了上百代甚至更长时间了,可能在长期摄入大量肉食的适应与进化过程中,逐步导致了一些消化道结构与功能上的缓慢但有益的改变,这种改变又通过遗传机制,一代代地承启了下来!惜尚未见到这类差异的实验比较研究。

然而,即便如此,游牧民族和肉食为主的民众,平均期望寿命还是短得多了!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爱斯基摩人(爱斯基摩,原本是“吃生肉的人”意思)。他们以肉食为主,尽管鱼类是他们的主食(鱼类,远较畜肉来得健康);但他们的平均期望寿命很短,最短的记载只有平均29岁。在加拿大北部的爱斯基摩人,比同一地区其他杂食为主的民众要短命14~15岁左右!

二是冠心病、高血压、癌症、糖尿病等都是多因素导致的,我们在前面说到的同花顺理论,就用来解释这一现象!内蒙古、新疆等地虽已肉食为主,但相对生活节奏偏慢,生存压力一般,还不足以凑齐普遍致病的“同花顺”子!

肉食过度,多环节致病  已有比较人类学研究揭示:肉食为主的民众,远比素食为主,适度吃荤的民众,来得短命!而且,健康存活时间可以相差30%上下。这里面的因素诸多,至少,有以下一些值得重视:

1、前面提到的,动物脂肪、蛋白多吃,易引起多种机能障碍,诸如脂肪堆集,血管内脂类阻塞,诱使各个脏器功能“锈住”了,表现出从心肺,到肝肾,到大脑等的重要脏器失能。

2、动物饲养中为了增肥、防病,往往添加了或运用了许多化工产品,如生长激素(荷尔蒙)、开胃药、抗生素、麻醉剂、安定剂,甚至避孕药等。储存中为避免变质,也添加了不少化工产品!这些,伴随着肉类的过多摄入,体内会明显累积增多,终于成为严重疾病的诱发因素。

3、烹饪中,为了求味佳,往往烧烤为主,现在人们酷爱吃烧烤煎炸类食品,还有一些腌制品,其中就有不少含有致癌物质。如烤肉在高温下加工,被分解的脂肪会产生一些致癌/致病物,如苯丙芘等。

4、肉类中的蛋白是人体合成一些重要成分的核心组分,例如,各种激素。现已明确: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的高发,与性激素过量不无关系,而肉食偏多则是主要推手。孩子性早熟,其中,一大原因也是肉食过多!

总之,人是进化的产物。在适宜的进化与适应中,人类得以健康地生存!进化是个非常缓慢的过程,适应则强调要遵循规律,违背了进化规律,就会受惩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00-834297.html

上一篇:人性呵护,从学会说话做起
下一篇:超重会增加罹患10种癌症的风险
收藏 IP: 180.173.11.*| 热度|

2 李健 蒋继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 17: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