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民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何裕民 教授、博导,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主任委员,临床主攻肿瘤。

博文

百年人类抗击癌症史的启示

已有 2358 次阅读 2014-8-14 17:07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美国, 出版社, 传记, 普利策奖

2013年初,素昧平生的中信出版社赵天晓先生给我送了一本他策划的《众病之王·癌症传》,趁着假期,我从头到尾认真地看完了。掩卷时不禁为这本书之深刻和不同凡响而感慨,思绪翩翩。

由于汲汲于癌症,因此早就得知这本很有影响的著作,国外好评如潮,且获悉它出版不久便获得普利策大奖。须知,科技/传记类的书获普利策奖,非同一般!作者除了对百年来以美国为主的医疗和社会各界对癌症的征战过程做出了系统而人性化梳理和总结,且提出了一连串令人反省的深刻问题,其意义超出了抗癌本身。

其实,自有人类以来,癌症就是个沉重话题。但只是近百年来才成其为一个威胁大众而挥之不去的噩梦。美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各界抓紧了与癌症的“征战”,特别是1971年尼克松签署了《国家癌症法案》,大张旗鼓地与癌宣战。几十年过去了,客观地说:在这场征战中,人类落败了!不能说一无所获,却大失所望,所获远低于预期。因此,确实需要系统反思了。这个深刻反思,很可能成为人类如何认识自我,如何在健康领域更好进入“自由王国”的里程碑式事件。悉达多·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的《众病之王·癌症传》看来较好胜任了这一角色。

30年来,癌症窘境也始终困惑着我。虽然长期的临床,让笔者偶有所获,例如,意识到多数情况下它其实只是种慢性病。有时,人类悠着点、从容点,与它博弈往往便能占据上风。但总体上笔者赞同英国癌症权威格里夫斯《癌症,进化的遗产》书中见解:迄今为止,癌在与人“躲猫猫”,人对付癌症,只是“蒙着双眼在扫射!”充满盲目性,并无理性或主动可言,更罔论是否进入“自由王国”?能否征服它?甚至可以说,癌症是人类进入近现代科学以来,所遇到的真正“对手”——它既与人类自身生命相伴随(细胞异化的产物),它的出现与发展,某种意义上是偶然中充满必然;又是健康及生命的大敌,迄今所有的对策,看似合理,但都是带有“自戕”性质的探索而已,长久疗效并不确定。因为它与生命是同根同源的!故有人戏说:癌是上帝为了调控人类所预设的“程序”。

穆克吉在该书中指出:“癌是我们自身的一个更完美的‘版本’。恶性生长和正常生长,在遗传基因层面是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的;要把这两者区分开,可能是我们这个物种面临的最重大的科学挑战之一”。“面对癌症就是面对与人类同一类物种,这一物种甚至比我们适合于生存。”且“癌细胞是一种不顾一切的‘个人主义者’”,“是一位不守规矩者”。百年与癌交手所获不多,“对手”的狡猾性及人类对其认识的苍白欠缺,是关键因素之一。

与癌抗争的历史表明:人类首先需要认清自己——诸如人的特点及能力逮及范围等。在上个世纪科技取得突飞猛进的余威中,人类越来越狂妄了:表现之一就是想“征服”一切,包括“癌症”。尽管这也是人类希冀更好生存的需要,但狂妄无助于成功!早在50年代,美国有人就坚信癌症很快被攻克,1963年国家癌症研究所所长恩迪克特则认定:“下一步,(癌症)完全治愈,势不可挡!”1968年盖伯教授出版了《治愈癌症:国家目标》,还有总统签署的《国家癌症法案》……当然,探索科学的勇气及信念值得赞许,但面对与癌症同在的生命,事情就没有这么简单!不管是当时外科盛行的“根治主义”,还是在化疗中心接受试错性化疗的患者,其情景之惨不忍睹,令医师于心不安。当时接受化疗的患者须关在铁栏紧闭的房间,深怕他们自尽;医师则称此为“全面地狱”。“化疗师,需要非常大的勇气……须坚信癌症最终将被药物击败!”狂妄伴随的蛮干,让患者付出了太大的代价!作者正因为具备了深厚的人文情怀,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有此反思性巨著问世。作者认为,即使在今天,“我们对癌症的真相及其本质一无所知。”“在这一点上,我们与希腊人别无二致。”因此,作为自然之子,人类需清醒认识自我能力之限,学会对自然有所敬畏,在敬畏中探索、前行!否则,孟浪而行,往往事与愿违,危害甚大!

例如,上个世纪上半叶,霍尔斯特德是外科治疗的泰斗,他倡导癌症“根治主义”,长期来一直成为外科的绝对主流。即使有资料表明:乳腺癌根治不见得比局部改良术好,但“由于……根治性外科手术的应用很快固化为教条”,权威的意见,加上契合了普通人的期盼——可以“根治”,故上述事实长时间没人理睬。某种意义上,是病人权利运动及妇女自救行为,抵制扩大根治术,才让这一合理治法得以战胜“主流”,成为常规,减少了几十万妇女的巨大苦痛!可见,尽管资讯的掌控,专业医师远胜于民众,但思维惰性往往会令其成为障碍。这是十分可怕的。

而从另一角度言,与“教学相长”类似,医患之间是否也应“相长”呢?至少,笔者是坚信这一点,且自我医艺在长期医患接触中也可以有所获益。

60年代末,当桑德斯倡议癌症“姑息治疗”时,面对的是巨大的抵制,被认为是“挖癌症治疗的墙角。”其实,辩证地看,“根治”与“姑息”,治愈(cure)与呵护(care),并非是绝对对立的两极,谁更积极?谁更符合患者最大利益?哪种方法可能让癌症患者活得更长、长期利益更佳?当视具体而定。至少,癌症的姑息及呵护现已风靡全球。我们的临床也表明:很多情况下,姑息及呵护已让不少癌症患者优哉游哉地较长期存活着,正在创造着奇迹!而且,众所周知,90年代末美国发起的关于医学目的的全球性讨论,也开始倡导对于包括癌症在内的慢性病,以呵护/照料(care)来替代治愈(cure),或许是一项更合理选择。从深层次看,这些都是基于对人自身能力及疾病对手特点的清晰认识,因此,也就更为睿智和综合效应更佳些。

笔者总结认为,人类与癌的“交往”大致经历了三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末以前,基本上以“躲避”为主;

第二阶段:20世纪开始试图“征服”癌症,科技进步促使人们狂妄地一心想彻底战胜它;

第三阶段:新的21世纪,敦促人们沉思、反省,与癌的交手也进入借助智慧“博弈”的新阶段。今天,对癌症再也不应奢谈征服了。这种带有敬畏的态度,或许更为理性与科学、从而更有实效。

穆克吉对人类与癌交手的未来走向(或说人类能否征服癌症)总体看法是灰色调的,却对有效预防、姑息呵护、局部/改良术、有所控的化/放疗、微创及靶向治疗等,寄以了厚望,给出较高评价。这肯定是狂妄的科学主义者所嗤之以鼻的。然而,正是知己知彼后,促使他得出了这些比较理性、十分睿智且充满人文关爱的见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00-819510.html

上一篇:癌症:中国需要一场认识革命(二)
下一篇:从嘴边挡住癌:不得癌的六种吃法
收藏 IP: 116.226.25.*| 热度|

1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20 07: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