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民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何裕民 教授、博导,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主任委员,临床主攻肿瘤。

博文

帮助和安慰也是临床医学的重要手段

已有 2350 次阅读 2014-8-7 17:25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生物学, 中国文化, 墓志铭, 临床医学

仅仅追求生物学上的“治愈”,是错误的

中国文化中有一些阴暗的东西,比如讲究权谋,喜欢把别人当成是达到私人目的的手段;对一个人好,是因为这个人可以帮自己的忙,而不是真正要去帮助对方。实际上人本身应该成为目的,教师帮助学生是要让学生成才,医生帮助病人是要解除病人的疾苦,而不能把评职称、赚钱、博名声当成目的,把学生和病人当成手段。

另一方面,医学领域有一些怪现象,也常常混淆了目的和手段。

美国撒拉纳克湖畔墓志铭上的一段广受关注的格言早已指出:“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很显然,帮助、安慰等也都是临床医学的重要手段,尽管它们不都是生物学的,也常说不出多少科学成分在内,但却是很有效的。

只不过人们常在错误的观念主导下,把这些呵护生命的重要手段撇之一旁,偏执地把生物学治疗,且仅仅是追求生物学上的“治愈”,当成了实用医学的全部。这至少犯了两个严重的错误:一是把手段错当成了目的,治疗成了医学的目的和全部;二是把生物学等的科学手段无限拔高,而舍弃包括心理安慰、社会帮助等的其他许多同样具有呵护生命、促进健康作用的手段和方法。

治癌的根本目的,是让患者活下去

在当今中国,癌症已成为中国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第一位死因。过去30年,中国癌症死亡率增加了80%。中国癌症谱已经兼具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癌症的流行特点,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和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5种杀手,乳腺癌则成为女性的第一号杀手。

仔细分析,从今天的现实环境来看,癌症与精神失常一样,都是文明的产物。癌症可以说是一种“人类自我制造的疾病”,污染、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都是引发癌症的因素。

癌症的发生是正常基因调控正常细胞分化过程中出现异常,类似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发育障碍。

但这些“孩子”再坏,它们也还是自身的“孩子”!而格杀勿论的化、放疗手段,并无法区分出“好孩子”“坏孩子”(正常细胞和异常细胞),因为它们都是自体的孙代、重孙代“孩子”(指子代细胞),有着同种同源性,杀死“坏孩子”八千,也许伤及“好孩子”一万。

穷追猛打不是聪明的对策,许多情况下,可采取积极措施,或防范其出现,或减缓其发生,或减少其伤害,或修复其后果。不是一味地打击,而是综合,多环节着手,某些方面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体现智慧!

总体上讲,目前常用的手术、放疗等方法,都是局部治疗。而癌症是以局部表现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单纯的肿块切除甚或大范围切除,以及大剂量、大面积放疗,并不一定能提高治愈率,反而会导致患者生存质量下降。而化疗虽然是全身性治疗手段,但有效率并不高,价格却奇高;好处不大,副作用大。放化疗都是成指数杀灭癌细胞,即只能杀灭一定比例的癌细胞。

所以,无论重复多少次也不可能真正100%地清除癌细胞。

严格地说,治疗疾病最终的目的是恢复患者的健康和劳动能力,保存患者的生命。消灭某种疾病只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所采取的手段之一。可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常常错把手段当成了目的,结果造成南辕北辙,出现了让人哭笑不得的结果。就像我们对患者实行手术、放疗或化疗,目的是为了治愈该患者;消灭肿瘤只是治愈该患者的手段,可是我们却常常为了消灭肿瘤而把患者这个“人”也一起消灭掉了。

所以,只要能够让患者好好活下去,癌细胞并非一定要斩尽杀绝,因为,我们的根本目的是让患者活下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00-817827.html

上一篇:要战胜癌症不能硬碰硬,得有智慧
下一篇:新共识:癌症只是慢性病
收藏 IP: 116.226.25.*| 热度|

2 李健 侯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2: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